卷首語
作者:劉忠昌
常修為政之德,是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具有長期性、基礎性的課題。黨員領導幹部常修為政之德,就是要時刻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切實解決好入黨為什麼、當官幹什麼、身後留什麼的重大問題;就是要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經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棄謀私之念,去非分之想,培養良好的政治品格,築牢拒腐防變的防線。
重視為政之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史書《左傳》記載,春秋時代魯國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中把“立德”放在了第一位。《魏氏春秋》中也說:“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古人為什麼重視官德,用孔子的一句話來作解釋,既形象又易懂:“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就告訴人們,為官者有了官德,百姓才能信之、服之、跟之、隨之。官德引導民風,官品決定民心。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今天,大力倡導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帶頭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在全社會作出表率,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於民,越發顯得重要。“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官一地,執政一方,常修為政之德,必然能夠造福於民;常做違德之舉,必然招致危亡之禍。應該說,這是從古至今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一條鐵律。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領導幹部的政德修養,新中國成立以後,湧現出了一大批黨員先鋒、道德楷模。譬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精神的焦裕祿;“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孔繁森;在職時清廉履職、一心為民,退休後紮根大山、植樹造林的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正是他們,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為黨旗增添了光彩。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也有一些黨員幹部放鬆了世界觀改造,違背了為政之德,嚴重的還走上了腐化墮落的犯罪道路,像成克傑、胡長清、王懷忠、慕綏新等,這些人影響了幹部隊伍的聲譽,損害了黨的形象,也從反麵警示黨員幹部必須煉黨性、修官德、正品行、保清廉。
當前,我們黨麵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的麵前,常修為政之德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
常修為政之德,關鍵在“修”,重在“常修”。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努力工作中“修”,在不斷學習中“修”。隻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打牢基礎,築起防線,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
要善於自省。敢於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元帥,之所以政治上清醒,生活上清廉,堂堂正正地做人,清清白白地為官,就在於他始終堅守著一個習慣,無論戰事和工作多麼繁忙,每周總要在一個晚上擠出一定的時間,“閉門謝客,閉門思過”,堅持正確,修正錯誤。
要勤於學習。通過全麵係統的理論學習,從內心真正認同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拒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於門外。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等問題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趨、知所避、知所守,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困、不為情所惑。
要勇於實踐。始終不忘根本宗旨,永遠牢記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公仆意識,廣施德政,多辦順民心、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用實際行動為人民造福,為群眾謀利,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曆史檢驗的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