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種壓抑的心態下完成《三九淪陷》這部書稿的。2005年年底,我把年休假當作了寫作假期,這個過程,總有一種說不清的東西壓在心頭,不吐不快。
我終於想明白了,我是通過梳理三九的過程,對中國企業20年作了一次反思。三九是中國企業20年的一個縮影。
當年李默然在電視上的三九胃泰廣告,還記憶猶新。對我來說,這則廣告的的衝擊力,不亞於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張揚的《第二次握手》以及電視劇《渴望》。在思想解放的洗滌下,這則廣告不僅僅是商品和市場經濟的啟蒙,而且也帶來觀念的衝擊。再後來,印象比較深的,是劉曉慶為CL作的王牌彩電廣告。當時,由於工作的需要,在研究國企改革時,讀過三九的不少報道。
再後來,三九就離我非常近,成了我的采訪對象。
我們是關心國家大事的一代人,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企業改革,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經濟的起伏,企業的起落,都牽引著我們的悲與喜。
我們曾經有過激情澎湃的年代,近年卻經常有些惆悵。當年名動一時的企業,不斷傳出危機和問題,榜樣的失色,甚至引發人生的檢討和心靈的質問。
驀然回首,20年過去了,20年是一個輪回。
三九起自1985年。那是中國企業的雨後春天,聯想、萬科、海爾、CL、長虹、華為、萬利達、健力寶……這些中國著名的品牌企業都是在那幾年創辦或被強勢企業家主宰。
起起落落20年,大浪淘沙,數不清的企業已經無影無蹤,更多的企業前赴後繼,彙集成經濟發展的大江大河,在一片荒蕪之上,把中國建成了世界的製造工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每一個企業都是一朵浪花,每一個企業家都是一粒砂子,不論它是偉大還是渺小,不論它是成功還是失敗,它們都是曆史的創造者。
曆史車輪滾滾向前,任何歎息都無濟於事。當然,人到中年,感歎滄桑,自然關心生命中最寶貴的這20年。對這20年,我們是過來人,最有發言權。我們也說,這20年,對中國非常重要,需要總結和反思。
對於一個捉筆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可以冷眼旁觀,但無權指責和批判。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在一種曆史邏輯下發生的,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付出的,也是曆史的代價,也是寶貴的遺產。
20年的中國企業應該如何進行反思,這是另一本書的事情。我總的認為,這20年是中國工業化訓練的過程。當然,這種過程還在進行當中,但已經是在一個新的高度之上,前20年是一種啟蒙。因此,才有幼稚、衝動、冒險等等不理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