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樣在數學學習中“悟”入佳境(1 / 2)

怎樣在數學學習中“悟”入佳境

教學隨筆

作者:王玉龍

“悟”即理解、明白、覺醒。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就數學學習而言,學生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思維訓練、活動經驗更多需要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來“悟”得。因此筆者以為教與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如何組織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去“悟”的過程,最終學生悟得真理,悟得真知,悟得能力,“悟”入佳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教材內容目標的不同,在“悟”的層次上也應有所區別。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感悟、省悟、領悟。

感悟

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曆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悟。數學學習上的感悟,側重有感而悟,重在感不在悟,即在心中感覺、感知、感受到了,似悟非悟,到底悟到多少並不重要,能不能把悟到的知識描述出來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感知到。

有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時,設計了如下環節:在釘子板上圍出已經認識的幾種圖形。教師提問:“有沒有同學圍成了圓形?能不能圍成圓形?”學生想法不一,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結果發現沒有人能夠圍成圓形。在實際教學時,會有同學提出疑問,如果板上的釘子多一些,圍成的圖形就圓了很多,所以有可能圍成圓。筆者認為此時合理的做法是避免讓學生討論能不能圍成圓,而應該根據圖形的特征進行討論,圍成圓的線是“彎彎”的,沒有角,而在釘子板上無論怎樣圍,都會產生角,引導學生感受圓和另外三個圖形的差異,體會圓是曲線圖形,另外三個圖形是直邊圖形。此時教學要從一年級小朋友的認知特點出發,隻要能夠讓學生感覺、感受、感知到圓的一些特征,以及不能圍成圓即可,這樣便達成了“經曆(感受)、體驗(體會)”的教學目標。

省悟

“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多指經過自省、內省、反省而明白、覺悟過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隻需感悟,而應根據學習內容目標的不同,認知水平的高低,讓學生在經曆反複探究、多次驗證,不斷思索完善之後,幡然醒悟,悟得真知。“省悟”一詞首先強調的是“省”,而後“悟”,之所以用“省”不用“醒”,筆者以為“省”更突出的是對學習的反思,是一種元認知能力。

在教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100、200、300、400……900分別乘1到9共81道算式。

師:這些算式積的末尾為什麼有的是2個0,有的是3個0?

生1:這是因為百位上的數和一位數相乘得到了整十數,再在後麵添上2個0,就變成了3個0。

師:哪些算式積的末尾有3個0?

學生指出200、400、600、800分別乘5,以及500分別乘2、4、6、8,共8道算式,教師用有色字體標出。

師: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生2:我發現隻要整百數百位上的數和一位數中有一個是5,另一個是雙數,就一定會出現3個0。

師:你真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再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不同的算式結果卻一樣。比如200乘7和700乘2,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