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的電子產品—“礦石機”
遊天下
作者:楊忠明
上海老照片中,在那些老弄堂、棚屋區屋頂上,一根竹竿挑著蜘蛛網似的細電線,那就是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上海灘流行的礦石收音機的天線,也是那個年代的城市特有的符號。這樣的老式礦石機對當代80、90後的青年來說一點感覺都沒有,他們會說,現在是高科技電腦網絡,現代化快節奏時代,我們現在玩的是MP4和10兆光纖寬帶,那陳年老古董礦石收音機是什麼土裏土氣的玩意兒,還值得一談嗎?可是人們的口味是要常常換換的,我發現竟然現在也有人在用老式礦石機收聽電台廣播與音樂,打造節能低碳生活。倘若你打開電腦,用“礦石機”三字搜索互聯網,關於礦石機的帖子可真不少,還有一個“礦石機論壇”,裏麵多是關於懷舊、記憶童年、少年玩礦石機的快樂,留言是鋪天蓋地地湧出。有人從舊上海雜誌中找到一份珍貴資料,說它真實反映了無線電傳入中國早期的曆史。1922年,上海《東方雜誌》十九卷十一期刊載一位名為健孟的人寫的文章《最簡單的受話器》,堪稱我國最早從技術上、製作上介紹收音機的文章,“受話器”這個名詞也是我國早期對收音機的稱呼之一。這台早期礦石機的製造材料是,紙筒一個,書釘13個,紙夾3個,26號裹麵銅線兩盎司。矽石或石榴石一片,針一支等……
1961年,我就讀龍門民辦小學三年級時,看見同學頭上套著一個圓的黑色東西,撥弄著麵前一塊板上的線圈等物,說是在聽廣播收音機,我套上那家夥一聽,嘿!神了,真的有遙遠的聲音隱隱傳來。之後,我就和另外幾個同學忙開了,買一本《礦石收音機》書,照著書本裏的介紹買漆包線、礦石檢波器、接線柱、一副舊聽筒,自己做線圈紙筒,顫顫抖抖地爬上三樓那高高的屋頂安裝天線。前前後後花了幾元錢,一陣忙活後,竟然也擁有了我的第一台礦石收音機。但是那台收音機裏經常會出現“夾音”,也就是兩個或者更多電台在一起響。我用的是一個活動礦石檢波器,礦石裝在兩端是金屬帽的透明硬管裏,一粒礦石在管的另一頭,另一頭是一根頭發絲般的可調節的銅絲接觸礦石。有一個圓撥頭可以調節彈簧針與礦石的觸點,以選擇最佳位置,可以獲得最響的聲音。礦石機雖然聲音很輕,但我也知足了。那年頭,隻要有少年兒童廣播節目聽就好,礦石機裏傳來的廣播音樂伴我度過了童年那難忘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