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勢造英雄
胡雪岩家人驚呼:“胡氏後繼之人,在此子乎?”
胡雪岩(公元1823年-1885年),名光墉,號雪岩,安徽績溪人。曾經營錢莊,兼營糧食、房地產、典當等,後又創辦胡慶餘堂國藥號,富甲一時,被譽為“一代巨賈”、“紅頂商人”。先後經曆清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胡雪岩生長的時代正是清廷內憂外患,國庫空虛,極需商人扶危救時。
雍正、乾隆年間,安徽績溪胡家名滿天下,不過到了胡雪岩祖父輩這一代,朝中朋黨、滿漢之爭加劇,胡家大受牽連,從此一蹶不振,至胡雪岩時,績溪胡家已無人再提。
胡雪岩年幼喪父,他的母親又是胡家的偏房,一個人在窮困之時,總會受到許多目光短淺之人的嘲弄,而一個窮愁潦倒的世家子弟,則更是眾人欺侮的對象。
身世的不幸對於弱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對有誌之人來說,卻是一帖催其奮進的良藥,環境越險惡,他的鬥誌就越高昂,意誌就越堅定,求勝的欲望也越強烈。胡雪岩當時年紀雖小,卻胸懷大誌,對於俗人的欺淩他常不以為意,總是一笑置之,就連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也不由得暗自佩服。
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寧欺老年富,莫笑少年貧。”就是說一個老年人有如快要落下的夕陽,縱使錢穀滿倉,權勢遮天,那也隻是一時而已,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轉眼之間就會被後來的年輕人取而代之,所以人們又常說:“不求穀滿倉,隻求兒孫賢。”人隻要年輕,就有成功的本錢,如果能再立下大誌,潛心修為,那麼成功就一定指日可待了。
胡雪岩年幼便喜籌劃,逢事必三思而後行,名為少年,實則老成,家人感到十分驚異:“胡氏後繼之人,在此子乎?”遂送其入江南名儒柳風和門下,望其發憤圖強,重振家門聲譽。不料胡雪岩誌不在書中的聖人之言,而在經世致用。
胡雪岩有一項值得推崇的優點:從不盲從。中國人曆來信奉經史,因為裏麵有聖人之言。人們把子曰、詩雲背得滾瓜爛熟,說寫文章,常常引經據典、尋章摘句,為學必稱孔孟;但對於經世致用、強國富民之術,卻認為是雕蟲小技,不肯用心去關注。
在胡雪岩看來,這些都是書呆子們才會做的事。他年少時愛讀書,但都著重於經世致用的策略、算學之類,不喜靡靡之文。他尤其對那些空言心性的八股文章感到反感,對於不事稼穡、不計民生,隻知盲從聖人之言的不良習氣,他更是從心底反對。
到江南求學後,他常與人辯論:“孔孟之言,皆合於當時之世事,有感而發,如今世易時移,豈有千古不變之理,萬古不變之言?”這些道理與現代化的商業精神倒是十分相合,不過在當時卻是驚世駭俗之論,所以他最後被趕出了學堂。
不過,老師也不責怪他,隻說:“君亦有誌,不必勉強爾。”從此以後,胡雪岩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並曾混跡於青幫。胡雪岩為人機警伶俐,個性忠義仁厚,很快便受到幫中長老的賞識,日日飛鷹走馬、快意恩仇,不料幫中內訌,胡雪岩被迫遠走杭州。
作為長子的胡雪岩經親戚推薦,到杭州後進入錢莊當了一名學徒,從掃地、倒尿壺等雜役幹起,3年師滿後,就因勤勞、踏實成了錢莊正式的夥計。正是在這一時期,胡雪岩靠患難知交王有齡的幫助,一躍而成為杭州一富。
王有齡,字雪軒,福建侯宮人。在道光年間,王有齡就已捐了浙江鹽運使,但無錢進京。後來胡雪岩慧眼識珠,認定其前途不凡,便資助了王有齡500兩銀子,叫王有齡速速進京混個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