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用左腦思維還是右腦思維去做品牌?你的品牌是站在什麼角度與女性消費者進行溝通的?你是否感覺到一直以來試圖打動她們都是徒勞無功的?女權消費時代的來臨,給傳統營銷模式和經驗都帶來巨大的挑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重視女性,卻難以獲得她們的認可!現在,消費主角和環境都變了,營銷策略也得隨之而變。如何進行女性營銷?如何處理好與她們的關係?中國企業在新一輪的消費變革中又該如何創建偉大的品牌?
這是一場有關性別的營銷革命
針對女性營銷的商業化浪潮已經觸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全世界都在討好女人!偉大的企業都在為女性做出改變!
女權消費時代的來臨,給企業的營銷模式和經驗帶來了巨大挑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重視女性,但做出來的產品和營銷方案卻往往徒勞無功,難以獲得她們的認可。很多企業和品牌因此萎靡不振、速生速死,有的甚至還不自知。這是一個可怕的事實!達爾文說:“能夠存活的物種,既非最強的物種,亦非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 對於公司來說,也是一樣的。
2004年,TCL推出了蒙寶歐“旗袍”手機,主打女性消費市場。設計上以古典東方美為基調,同時還加入了燈籠、折扇、中國結等傳統元素。手機裏也集成了一些專門為女性而拓展的功能,如星座綜述、減肥寶典、女性生理周期管理等軟件。當時,TCL針對該款機型無論在媒體上還是在終端上都做了大量的投入,可惜炮響之後市場反應始終平平。在2005年,“蒙寶歐”居然還被網民選為“買了就悔,十大失敗手機”之一!TCL打造女人手機精品品牌的願望隨之落空!
2005年3月8日,同樣還是TCL,其推出了全球首台女性液晶電腦“S.H.E”。“S.H.E”是TCL的個人電腦部門繼“銳翔A”和“海盜”兩個個性係列產品挫敗之後推出的又一市場細分力作,他們希望借此打開女性市場並挽回之前的頹勢。然而TCL女性電腦實際上隻是在概念上另辟蹊徑,產品上並無太多創新。因此所謂的以差異化對抗同質化也都隻是空中樓閣,消費者一開始對其還有些熱衷,但沒多久就冷卻了。這一次行動並沒有對TCL的個人電腦業務有實質性的幫助!結果根據官方數據顯示,TCL的個人計算機2006年10月出貨39 491台,與同期相比下降36.15%。在銷售額上,TCL個人計算機的營收還不到集團整體的10%。而TCL更在2007年壯士斷腕以退求進,將個人電腦部門進行出售。
其他落敗的品牌案例還有奧康的“美麗佳人”女鞋,上海家化的“雙殊”化妝品,IBM的 X40女性商務筆記本,寶潔的潤妍洗發乳等。
為何這麼多的企業在女性市場麵前栽了跟頭?甚至連擁有那麼多資源和經驗的跨國企業也不容易俘獲她們的芳心?
尚道認為,營銷活動從來都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靜態的,昨天的成功經驗可能就是今天成長的陷阱。其實更多的時候,成功會變成失敗之母!每個理論站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和規律也不一樣。麵對不同的消費人群,其適用性也不同。要知道,世上沒有“包打天下”的通用經驗和方法!
如今,消費主角和環境都變了,因此一切都得變!其實就像任何商業都要分化一樣,營銷也不例外,營銷得分男女!無論從性別特質、社會變革還是營銷理念的進化,都為女性營銷的產生提供了依據。
一方麵,男人和女人的生理結構不同,心理需求自然也不同!因此無論是他們的消費習慣,還是購買決策等都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在購物時,男人一般隻求快速擁有目標,而女人,則要慢慢欣賞路邊的風景!
新浪微博段子:男人隻有開(ON)和關(OFF),而女人有太多“微調”!
另一方麵,女性在性別地位上大幅提升,不再是男權陰影下的第二性。她們在經濟角色上成為主角,掌握了大部分的購買權,其產生的商業影響已遠大於男性,女性消費者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具有價值且數量龐大的顧客細分群體。
我們從營銷理念的發展來看。營銷由最初的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到4C(消費者、成本、便利、溝通)再到4R(關聯、反應、關係、回報),表明了營銷理念的進化由最初從企業出發的市場競爭逐漸轉變為基於消費者需求、滿意度和建立關係的一種溝通和情感導向,從強調市場細分逐漸演變到以顧客價值為基礎的市場細分。
而女性營銷,正符合這樣一個導向的轉變。它是基於女性這一人群,以研究女性消費心理為核心,同時在傳統的品牌、營銷理論和經驗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優化重組和重新探索。而女性營銷本質則在於要與女性消費者建立情感關係!所以女性營銷,它不是一個噱頭或者概念,而是一種新的思路和運用!
那麼,中國企業應如何進行女性營銷?如何才能打動她們?如何與她們建立關係?如何在新一輪的消費和營銷變革中創建偉大品牌?尚道將在這一章節,把實踐中總結的一些觀點,與您分享。
偷聽女人心—做女人生意,必須從需求出發
長期以來,許多企業往往是戰略上關注競爭,而戰術上關注需求。你看,它們在戰略上的目標往往是擊敗競爭對手,取得競爭優勢成為市場第一,而在促銷、傳播上再開始針對消費者心理進行戰術行為。如消費者貪便宜、有虛榮心等。
很多企業都對此樂此不疲,是因為以打垮競爭對手為目標的戰略,最能鼓舞人心,而以需求為核心的促銷手段最能短期見效!典型的例子是飲料行業,他們多年來都把精力放在如何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上,在終端喜歡搞“再來一瓶”之類的促銷,美其名曰是與消費者建立關係。如此的結果是,這些品牌大多把精力放在運營和競爭上,對消費者的需求關注越來越少,最後他們與消費者的關係也就越來越遠。
尚道認為,一個企業想要獲得成功,應該在戰略上關注需求,戰術上關注競爭!
很多企業家和專家的邏輯很強,也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論。但有效的營銷往往不是靠“邏輯”靠“理論”,而是建立在對一個行業的深刻理解、對消費者需求深刻洞察的基礎上。
比如說,在中國,白酒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表象背後的消費動機是什麼?中國最成功的白酒品牌水井坊當年就洞察到消費者喝白酒並不是喝到胃裏去,而是喝到心裏去的。因為大部分人喝白酒都是被動消費,比如公務應酬、請客吃飯等。白酒,喝的不是味道而是麵子!洞察到這樣的動機,你說水井坊賣的是什麼?當然是中國最貴,最有麵子的白酒了!所以其自詡為“中國高檔生活元素”。
再比如說,很多人以為女人化妝或者整形是因為覺得自己形象不好,或者不自信。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越是形象好甚至自信的女人越愛化妝或者整形。
女人買內衣是為了什麼?不是“舒適”而是“呈現完美的胸部”。所以維多利亞的秘密將內衣做成了時裝秀,將一個女人穿著內衣後的美麗用多種形式呈現,帶給觀眾各種視覺衝擊和遐想,而維多利亞的秘密也因此成為美國女性的摯愛。
女生購買飾品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便宜和可愛”,而是為了“搭配和造型”。所以哎呀呀提出了“小飾品,大造型”,充分理解了女生對於造型的需求,從而風靡全國。
如果我們一直談論打靶的技巧,卻忘了關注靶在哪裏,或者即使知道靶在哪裏卻依然無法精確瞄準,那注定會失敗!所以,了解目標消費者的需求是一切營銷乃至企業行為的根本出發點。
目前,大部分品牌關注競爭多,關注需求少。其實中國許多市場還遠未競爭飽和,每個領域都還有很大機會。如果我們不潛心對消費者需求進行價值再創造,過度關注競爭,不僅會讓行業利潤驟減,迷失自我,而且品牌的發展也會無積累可言。
女人的需求無法通過市場調查得出
“如何了解女性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動機?”
“當然是要做市場調查啦!”
這是一般企業的第一反應,而他們確實也熱衷於聘請調研公司。他們相信並寄望於通過科學、深入的了解,從消費者那裏尋求答案和機會!而他們得到的“需求”和“真相”也成為所有企業想方設法討好消費者的出發點。但實際效果如何?消費者告訴你的就是他們真的需求嗎?
上海華普在2005年推出了“女性車”,這是一部專為都市白領和成功女性定做的時尚靚車。通過消費者調研,華普發現女性消費者在購車時是感性的,更注重顏色外形和細節,她們把車作為僅次於臥室和辦公室的第三私密空間。於是華普開發了一部“顏色豔麗、裝飾可愛”且符合女性各種細節需求的女性車!而結果,這款車上市沒多久便停產了!都市白領和成功女性並不買賬!
20世紀90年代,北京的英斯泰克商城就定位為女子百貨,在2001年,北京王府井女子百貨也以“創造女性消費夢工廠”的概念亮相。他們通過調查發現,女性消費者對女性專業購物中心有著廣泛需求,那裏有針對性的服務,清一色的男售貨員等。但這兩個商場,一個在營業兩年後,另一個在6年後,均消失了蹤跡。相同的,在廣州,LILY’S百貨作為廣州首家女子百貨在正佳廣場開出,但在將近5年的營業時間裏,生意冷清,幾乎所有品牌都是靠打低折扣維持。所以在2010年,LILY’S百貨便轉型為鞋類專業賣場,而其他仍在經營的女性主題商場比如SOGO淑女館,也悄然將一些男性商品引入以便生存。女性到底需不需要專屬於她們的商場呢?
明明昨天女性消費者還說“恩,這是我想要的”,可為什麼沒多久她們就轉身將你拋棄?問題出在哪裏?
女人需要怎樣的汽車?女性購買汽車真的就喜歡女性化的外觀和細節嗎?汽車於女性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實際上,任何細節和外觀對男女來說在購車時都是十分重要的,單靠這一點並不足以讓你的汽車成為女性首選、心中至愛!用男性思維或者說正常的邏輯來看,色彩鮮豔、線條柔和、體積小巧就是女性選車的標準。但是看看現在你身邊的駕車女性,是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很MEN”的車呢?比如寶馬X6,本田CR-V等。其實,現在汽車對女人來說並非是男性觀念中所代表的“雄性”、“速度”、“激情”,而應該是“獨立”、“強勢”!尤其是那些都市女性和成功女性,開放式的環境讓女人普遍缺少關愛感、嗬護感,但為現實所迫,又必須堅強獨立。於是我們看到女人喜歡大手機,喜歡開越野車!而另一層麵,汽車於女人越來越像衣服鞋包等時尚產品而非代步產品。“品味”、“魅力”、“個性的彰顯”對於女性來講也是她們所考慮的東西,她們更希望車子是能代表她們的一個符號。女人,不再是隻會坐在副駕駛座上無所事事聽音樂看風景的乘客,她們正逐漸成為駕馭者、操作者!她們對於選擇、消費和生活自有主張!
女人到底需不需要專屬於她們的百貨商場呢?其實答案是不需要。俗話說“男人買,女人逛”。男性消費很簡單,他們是有明確的需求性,並且具有可描述性;而女性消費,不僅是滿足基本需求,她們更是為了享受選擇、比較和消費的樂趣。實際上,女人之所以喜歡去商場,是因為商場於女人而言就像一個舞台,而她們就是這個舞台上的主角!你想想你的女友們,她們去逛商場是不是都會花心思把自己精心裝扮?是的,她們以求有最好最美的狀態出現在眾人麵前。雖然女人們說她們想要針對性的服務,但這並不代表她們喜歡去一個女性專屬的商場,因為那裏缺少異性觀眾!關於這一點你無法調研得出,女人也是不會承認的。但是你想想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而且女子百貨的產品與綜合性百貨實質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因此女子百貨失敗也是必然的。
尚道認為,我們常常都高估了市場調查對於女性營銷的作用。雖然根據市場調查作營銷決策,比拍腦袋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對調查結論的盲信,可能犯比拍腦袋作決策更大的錯誤!
一個對市場調查持反對意見的統計表明,企業根據各種調查結論進行生產和銷售,92%都失敗了,成功率隻有8%。
尚道認為:消費者的需求很難通過調查得出,尤其是女性!
為什麼呢?
在此我們首先要重複一個人盡皆知的觀點—女性在很多情況下並非真的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說過:“我研究女性心理30年,到現在也不知道,女人到底最想要的是什麼。”
從表麵上看,女性消費者會時常明確表達出自己的各種需求,而實際上對於大多數女人而言,能夠清晰地說明自己的購買行為的人並不多見!她們敏感、複雜、感性、多慮、善變。有調查表明,很多女性在購物時常常衝動,而在迅速消費後,她們基本都記不起或不清楚自己當時那些猛烈的欲望、需求是什麼。調查顯示,高達93.5%的18~35歲的女性都有過各種各樣的衝動消費行為,而這種莫名其妙的花費居然占到了女性消費總支出的20%之多。
而對於大宗商品和耐用消費品來講,雖然她們的購買動機是清晰的,且趨向於理性消費,但由於不懂產品,她們最終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產品應該是什麼樣的。比如電冰箱、洗衣機等,要買什麼功率?哪些功能合適?品牌之間有什麼差異?她們都一頭霧水。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女人在消費時一般都是處於搞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的狀態。
其次,女人往往口是心非。在調研時她們所說的不一定是真話!
這從女性戀愛時的表現就可以看出。當你情不自禁地吻了她,她半推半就故作嬌嗔地說“你真討厭”時,說明她從內心裏喜歡你,希望你勇敢地再來一次!當你對她說“你真漂亮”,她漲紅了臉說“真的嗎”時,其實她內心早就甜蜜蜜,恨不得你再說幾十遍。女人的口是心非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複雜!
波士頓谘詢公司亞洲消費者洞察智庫在一次關於中國消費者品牌選擇方式的市場調查中,盡管隻有 19% 的消費者說她們更喜歡國外的個人護理品牌;39%的人表示無所謂;42%的人說喜歡本土品牌,但實際上,個人護理細分市場上國外品牌的市場份額要高得多。例如,在洗發水市場上,外國品牌占有約50%的市場份額;在沐浴液、洗麵奶和牙膏市場上,則占到約40%。
類似的情況在尚道的一次調研中也有發生。那是一場關於了解白領女性在閑暇之時偏好於閱讀什麼書刊的座談會。座談期間,說自己喜歡修養、成長及文化類書刊的女性遠遠多於時尚、娛樂、瘦身減肥類的女性。而我們在座談結束後要求這些女性再做一次匿名的書麵問卷,結果令人相當詫異:選擇時尚雜誌、娛樂八卦類書刊的女性數量忽然上升了28%左右,而選擇瘦身類書刊的女性也比座談時統計的多出了15%!
可見,女性言非所意、意非所言的特性在調研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造成這口是心非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女人常常沒有安全感,因此並不會表露出完全真實的自我,容易人雲亦雲,她們擅長權衡周圍的人際環境,讓自己看上去與別人更協調,更安全一些;第二個是女人骨子裏都有虛榮心,她們會很本能地以虛假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理。
最後,女性自己也無法預測自己的行為。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內容是關於在金融危機下,女性對化妝品消費的態度以及消費情況的調查。
這是一個為期3個月的調查活動。在活動初始,調研公司對200位白領女性(25~30歲)進行訪問:在經濟形勢不景氣,通脹嚴重的情況下,你會按之前的頻率和金額去購買化妝品嗎?(一般而言,消費者在經濟危機時會謹慎對待大額消費以及非必需品的支出)
結果顯示:
32.2%的女性認為手頭上有點緊,會縮減化妝品開支;
41.2%的女性感覺會擔心,會考慮購買相對便宜的化妝品;
17.5%的女性表示不會有太大影響;
9.16%的女性認為影響很大,造成較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
然而在3個月後,通過對比這些女性購買化妝品的頻率和金額,調研人員發現原先那些41.3%持保守態度的女性中有將近8成人的行為都與自己所說相反;67.2%的女性不但沒有縮減化妝品開支反而購買金額比以往同期都高出至少10%;剩下的消費者雖然金額沒有太大變化,但她們去逛街的頻率和試用的次數卻明顯上升。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女性行為是最難被預估的!她們自己都無法確定和掌控!她們在作決策和下結論時往往容易被輿論、環境引導,容易受情緒、別人的價值觀的影響,這就導致她們在判斷的一瞬間並不一定是“忠於自我”的。或者反過來說,即使在當下她們是出於真實感受的表達,但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環境之下,她們可能早就改變了主意。所以,女人再和你說打算做什麼,決定做什麼的時候,還是暫且聽著先吧。
通過了解以上幾點,我們就能明白,僅僅憑借傳統的市場調查就斷定女性的喜好和需求,那偏差是相當大的,並且容易誤導一個公司做出錯誤的決策。那我們該怎麼辦?
尚道認為:企業要學習洞察女性消費者,並能主動創造需求。
很多消費調查報告一來就幾十上百頁,很多企業高層看完之後對消費者沒有更了解反而更糊塗了,這樣的報告除了具有學術價值之外,還有什麼用?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誇張。可能與調研公司、廣告公司合作過的企業主們大多會有同感。
如果需求和商業機會都可以調研出來,那麼調研公司的價值和商業空間就不可能是現在的局麵。記得國內某大型調研機構的研究總監也曾坦承過,幾乎不存在能完全調研出消費者需求的市場調查。市場調查所得出的結果準確率從全球來講都很低,準確率達27%已算驚人。難怪很多人會抱怨說市場調查還有什麼用!然而,有用是肯定的,關鍵看你怎麼用。
在尚道看來,更多的時候,市場調查是用來驗證觀點和機會的一種手段。在此之前,所有的重點應該是對消費者進行研究和洞察。同時,我們認為市場調查隻是發現而非創造,是事實的陳述,而非給我們提供解決方案。因此,消費者的需求是無法從簡單觀察就能獲知的,需要我們深入地去研究和洞察。
我們知道,消費者有兩種需求。一種是基本需求,從馬斯洛需求層次來看,基本需求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相關,屬於保證生活基本的存在型需求。另一種是潛在需求,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屬於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三個層級,一般屬於欲望層麵,有心理滿足、享受的成分。現在市場上的產品早已經滿足了消費者基本需求的需要,更多產品的產生和創新都應該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可以說,人的必需品其實是很有限的。或者反過來講,不必要的需求都是創造出來的。創造需求比滿足需求在當今商業社會更加重要。而且,這裏所說的創造並非發明,真正的潛在需求不會隨我們的臆想憑空而出。需求的創造必須基於對消費者潛在的各種欲望、感受的洞察!而後找出機會點,最終將其導出並加以刺激形成一種需求的認知和認同。所以說,洞察消費者很重要,它是創造需求的基礎,是讓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產生聯係的關鍵,激發起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的核心。
偉大的品牌都深諳此道!看看寶潔的海飛絲“去頭屑”洗發水。想當年海飛絲出現之前,人人都覺得頭屑是正常現象(事實上本身就是正常生理現象)。但寶潔公司在對消費者洞察時發現,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職場人士在工作場合常常因為黑色西裝上飄著片片皮屑而感到尷尬,因為這代表了不整潔。寶潔抓住這一點進行了一係列調查研究,發現這是個容量很大的潛在市場。於是寶潔迅速開創了去頭屑洗發水這一新品類,並通過電視進行持續的消費者教育,將這種“尷尬”放大,培養了消費習慣。“人人渴望獲得別人喜歡”,“職場上越來越注重細節和個人形象”,海飛絲正是把握住了這些潛在訴求,並且成功地導出。現在,消費者都把頭屑當成大敵,“去屑”的需求已經占據整個洗發水需求的一半左右,成為了洗發水裏麵最大的品類。此外,寶潔還如法炮製了比如亮白牙貼、旋轉牙刷頭等新品類。
除了寶潔,像耐克、蘋果、星巴克等品牌均屬於專注於研究消費者需求的企業,它們都誓將對消費者“知根知底”,而且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級別。
那我們要如何對女性消費者進行洞察?
我們插播一點並強調之:中國企業的操盤手們要改變自己的思維,若想洞察消費者,就一定要走出你們的象牙塔。請問問自己,你們雖然常常把“重視消費者”、“要洞察消費者”掛在嘴邊,但你們有多久沒有與消費者接觸了?你們花多少時間在研究自己的消費者?你們其實連自己產品的消費者是什麼人群也弄不清吧?他們為什麼來購買你的產品你知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還慣於坐等消費者調研報告?
傑克·特勞特在《營銷革命》一書中指出:“成功的營銷人員應該像一位深入前線、把握戰情的戰術指揮員,在競爭激烈的營銷戰場上創發出自己的營銷戰術。”
所以,操盤者們務必不要隻會蹲在辦公室裏對你的消費者進行無端揣測,你需要去與你的消費者親密接觸,擁有真切的感受,掌握真實的信息,不要再做二手資料的消化器。
人是主導一件事情成敗的關鍵,因此轉變思維模式才是重要的前提!
接下來我們分享一些如何進行女性消費者洞察的觀點。
第一, 千萬不要以“男性邏輯”去分析女性
回想一下,你一般是怎樣和女性溝通的?你如何觀察她們?你通過洞察獲得的結論是否真的經得起驗證?我們認為,能否洞察出正確而有效的信息,第一步便取決於你是以何種角度和思維去觀察你的對象,如何去理解她們的想法和行為。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洞察結論實際上都還隻是浮於需求本質表麵的現象,因為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研究員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我們的邏輯和觀點去“審視”、“研究”她們,然後驗證自己的邏輯和先見。實際上,這樣不僅會損失很多信息,同時也無法真正洞悉女性的心理。而最容易犯這樣錯誤的往往是男性,因為這是他們的慣性思維。記住,千萬不要以“男人的邏輯”去分析女性,揣摩她們的決策心理。洞察消費者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正如前文所說,女性消費者給到我們的隻是零碎的信息,是事實陳述並非解決方案。如果我們不站在她們的角度和立場,用她們的思維去與她們對話並理解她們,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走近她們的心,無法抽絲剝繭,找到我們想要的信息。
第二,從人性、社會和消費過程三個維度出發去洞察
女性消費者不是數據、不是樣本、不是小白鼠,他們是人,因此從人性角度去發現、理解、尊重她們,是最基本的。品牌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品牌的價值不是來自輸出的產品,而是來自於與消費者的關係!因此,以人為本,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去理解、挖掘她們的需求,並將這種價值點移植到品牌的精髓與建設之中,才能更容易打動消費者。
其次,女性消費者具有社會屬性。所以,對她們進行生活形態、社會形態、信念價值觀的研究也顯得相當必要!想要洞察女性消費者,不能隻局限於她們的消費過程。要知道,消費過程也是受其他維度諸如價值觀、消費觀、地域習慣等的影響的。因此,隻有將視野逐步擴大,我們才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獲。如果就消費行為本身而洞察,很難找到可以信服的答案,而且所謂的結論也往往是片麵的。
所以我們認為,基於人性、社會和消費過程這三個維度的多角度全視野洞察才是完整的,準確性更高,如此也才能更容易洞察到消費本質!
第三,樣本規模不是洞察的關鍵,深入且持續才有價值
弗洛伊德說過,人在成長和接受社會影響的過程中,很多欲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製。大家都知道,受壓抑的東西長期得不到釋放就會埋得更深,且壓抑得越多,初始欲望也會隨之變形。消費者實際上想要的會更多更複雜,因此,消費者的欲望和需求本質不僅難挖掘,而且具有一定多變性和假象性。如果不進行持續的觀察和對比,我們找到的答案很有可能隻是一個表象或者隻是一個維度的東西。
那所謂的持續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呢?如何去衡量這個持續的時間呢?在我們看來,這與你研究和洞察的目的有關。如果你是要對消費者進行比如某些行為的基本規律或特定行為的研究,那持續一周至一個月的行為跟蹤就已足夠,因為生活是在重複的,同時你需要再加上一些特定時刻(特殊日子)的行為研究即可。如果你是要研究消費者的“變化”又或者對趨勢進行研究的話,那麼這個時間跨度越長越好,如果能做到持續每年跟蹤最好,但不用很頻繁。比如每年每個季度用一周時間去跟蹤,然後第二年在同樣的時間節點去繼續跟蹤並進行相應的對比。
第四,合理細分,極致洞察主流女性群體
消費群體以什麼標準細分更科學也更具有研究意義?這恐怕是很多人在做消費者洞察時最容易糾結的一個問題。
我們認為,女性群體劃分,不能籠統歸納,比如用天下所有女人的共性來劃分:都喜歡購物、都愛美等,這肯定是不對的,如此劃分沒有研究意義。但也不可概念化,如一些公司可能把女性劃分成十幾種,搞概念,諸如積極進取型、保守主義型等。這樣劃分的問題在於你如何辨別和歸類,即使歸類準確,你的前線銷售還是無法辨別究竟誰是你的顧客群,這樣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你見過不愛美的女生嗎?有見過消費永遠理性的女孩麼?同樣的年齡,接受同樣的教育,價值觀最後也趨同。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多數中國人都在接受同一種文化熏陶,被同一種價值觀所影響,在一元文化洗禮中成長!那麼我們還有必要“過分”地把一個如此“整齊”的整體拆分嗎?沒有必要。從這個意義講,我們其實不要去做貌似很有特點的社群歸類,隻要極致洞察中國主流女性群體即可。尚道認為,根據年齡和社會屬性對女性進行劃分最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