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海洋(一)
特別策劃
作者:丁卡
夏天最好的去處是哪裏?當然是大海!藍色的天、藍色的水,無邊無際,更刮著陣陣清涼的海風,別提有多舒服了!但你可曾想過,到海上去旅行,又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本期的《百科探秘》就來帶你走進這個神秘而美麗的世界,來一次全方位的海洋之旅!
地球上70%的麵積都被海洋所占據。這片廣闊的水麵,將一塊塊大陸隔開。使生活在不同大陸上的人們,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相互之間幾乎是隔絕的。那時的人們,走到海邊,也就是走到了自己所居住的“世界”的盡頭。海的那邊是什麼?誰也無法想象。
雖然大部分人都會這麼想:反正陸地上已經夠住的了,再說,我們當飯吃的糧食長在陸地上,當肉吃的動物也都生活在陸地上,那為啥還要到海上去呢?不過,還是會有一些勇敢的人們,對未知的海洋充滿了好奇心,一定想要知道:它的盡頭到底在哪裏?它會把我們帶到什麼地方?於是,就在這些“冒險家”的推動下,人類開始了征服海洋的旅程……
船行水上
船是人類在水上航行的重要工具。然而,在海上航行,跟在陸地上的江河湖泊裏航行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一些小河小湖裏,紮個小筏子、做個小竹排,就可以順流而下,擺渡靠岸。而在海裏,這麼幹簡直就跟拿自己去喂魚差不多!江河裏的風浪,跟海裏的狂風巨浪相比,可都是“小兒科”了。因此,沒有堅固的大船是無法在海上航行的。
道理說說都容易,但真要造一艘可以漂洋過海的大船,那可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毫不誇張地說,人類差不多用了整個文明史的時間——大約三、四千年的工夫,來不斷探索、改進自己的造船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凝聚了人類最寶貴的聰明才智。這也是人類在征服海洋的道路上書寫下的最壯麗的篇章。
“太陽神”曆險記
前麵說了,木筏子在汪洋大海麵前,簡直就像一片小樹葉一樣微不足道。然而,在沒有大船的年代,真的有人嚐試過用它來進行航海之旅!在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就流傳著一個已有數千年曆史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人的祖先在太陽神康·蒂基的帶領下,乘坐木筏從東方的海岸出發,按照太陽移動的路線,一直漂流到這個群島,在這裏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1947年,挪威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和五名夥伴按照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的傳統方式,用9根輕型原木製成了一艘原始木筏,並用太陽神康·蒂基的名字為它命名。他們乘坐這隻木筏,從南美洲的秘魯海岸出發,用時101天,完成了一次橫渡大西洋的旅行!當他們成功抵達波利尼西亞時,當地人趕到海邊,載歌載舞地歡迎他們。因為這次旅行告訴了全世界,他們那些生活在遠古時代的祖先曾經在航海史上留下了怎樣的奇跡。
脆弱蘆葦很堅強
你見過生長在水邊的蘆葦嗎?它們的莖幹看上去纖細而脆弱,用手輕易就可以將它們折斷。然而,當一束蘆葦被捆在一起時,想要將它們折斷可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你會發現,它們變得堅韌、強大。而且,即便被捆成了一大捆,它們的重量還是很輕,可以像羽毛一樣漂浮在水上。這些都啟發了古代人用蘆葦作為造船的材料,利用它們的輕便,在水上航行。
在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埃及和中東地區,在河邊生長著大片的蘆葦。因此用蘆葦造船就成為早期人類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些蘆葦船輕飄飄的,在河裏航行當然不難,然而,它們能在海裏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嗎?
嗬嗬,不要忘了,蘆葦的力量就來自於“團結”。2007年7月11日,德國航海家多米尼克·格力茨就按照玻利維亞印第安人的古老方式,用總重量達到17噸的蘆葦建造了一艘名叫“阿博拉3號”的蘆葦船。他從美國紐約的曼哈頓港啟程,用兩個月時間橫穿了大西洋。再次證明了勇敢的古代航海家們曾經利用這種“脆弱而堅強”的工具向海洋發起過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