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錢傷感情?
特別關注
專家支持 | 謝際春
| 策劃人小語 |
還記得我們在婚禮上的誓言嗎?無論富有還是貧窮,我們都將不離不棄。可是在生活中,許多夫妻卻談錢色變,甚至傷了彼此的感情。其實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比如:一筆你覺得必要的支出卻被伴侶指責是在亂花錢;當你詢問另一半某筆錢的用處,卻無意戳中對方的痛處,令其暴跳如雷;給兩家老人的孝心雖已盡力平衡,仍被指責厚此薄彼……錢的事不大,有時候卻讓夫妻倆劍拔弩張,互相猜忌、誤解、責備。
談錢怎麼能不傷感情?有些夫妻選擇逃避談論、隱忍不發,小心翼翼避開金錢的地雷;有些夫妻陷入為錢爭吵的惡性循環,戰火漫及生活各個方麵。金錢難道真的能隔絕了親密,屏蔽了信任和尊重?
專家告訴我們,造成問題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金錢背後的諸多問題使我們不知道如何談錢。本期策劃,我們一起從心理角度探究金錢引發爭吵的真正原因,讓兩個相愛的人不再因談錢而傷感情。
1 小調查
調查顯示,夫妻因錢傷感情往往會帶來較嚴重的後果,為錢吵架後,11.9%的男性和29.2%的女性曾考慮離婚。
17.2%的人認為夫妻間產生矛盾的首要原因是“生活費糾紛”;其次是“購買貴重物品”,占9.1%;“對方太浪費”排第三位,占8.9%;為“零用錢金額”吵架排第四,占5.3%;“向朋友借錢被發覺”排第五,占3.4%。
2 那些談錢傷感情的事
故事一:
他把自己的錢護得嚴嚴實實
講述:劉楠 婚齡:半年
背後的故事:單親家庭長大的他無法信任任何人
“買房的10萬塊押金我自己能拿出來,你不用向父母借。”從售樓處出來,鄭齊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卻如平地一聲雷,在我心頭炸開了。
“你工作不到一年,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積蓄?我怎麼都不知道?”我盡量表現得很平靜,但是內心已經掀起巨大的波瀾。
“哦,那10萬塊是我從小到大的壓歲錢,還有上大學省下來的生活費,你沒問我,我也沒必要說啊。”鄭齊絲毫沒覺得隱瞞自己的積蓄有什麼問題。
回家後,我越來越覺得不安心,不知道是自己心太大還是太相信鄭齊,他有多少存款、有幾張銀行卡、銀行卡號和密碼是多少,我一概不知。每次去銀行取款時鄭齊都背著我輸密碼,而且他買東西之前也很少和我商量,讓我覺得很受傷。於是,我要求鄭齊做到財務公開。
“為什麼要公開?我覺得沒必要讓你知道。”鄭齊反應激烈。
“我是你妻子,我有知情權。”“告訴你又怎樣呢?我自小就自己管錢,不放心把錢交給你管。”
鄭齊來自單親家庭,不信任他人已經成了他的本能。可是我是他妻子,他如此防備我,讓我覺得在這個家庭中我們還沒能融成一體,我想得到作為妻子應有的尊重和信任,卻不知道怎麼開口。
專家有話說
鄭齊的行為主要反映出3個方麵的內容:一、他對金錢比較在意和謹慎,從小有理財的意識;二、他不認為結婚後就應該將收入及銀行卡信息公開,害怕錢會飛掉;三、他不敢輕易信任他人,包括妻子。這些害怕和不信任,恐怕與他來自單親家庭息息相關。父母離異最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連最親的人的感情瞬間都會發生變化,不可信任,相形之下,錢倒還顯得牢靠些,也隻能用錢來部分補償安全感。
理解了為什麼鄭齊對錢的保護欲和對人的戒備心這麼強,並不是針對劉楠的,希望她可以不必再傷心。對鄭齊來講,他需要鼓起勇氣重新建立對別人的信任,尤其是對妻子的—這是親密關係中重要的內容;而劉楠需要通過時間證明自己值得信任,無論是在錢的方麵,還是在情感方麵。
故事二:
我不支持你拿錢去冒險
講述:柳言 婚齡:一年半
背後的故事:需求差異讓他們無法接受對方的方式
“老婆,你手裏不是還有錢嗎?我需要給手下的員工發工資,你明天就把錢取出來給我。”自從張守斌辭職自己創業以來,已經不止一次開口向我要錢了。雖然他一再向我保證自己的創業項目很有前景,肯定能掙大錢,但是我心裏覺得他在冒險,卻又不得不拿錢支持他。
雖然我早就知道我和他性格上有很大差異,但是落實到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差異卻讓我心之跌宕,如墜半空。當初我倆都是普通上班族的時候,家裏的錢都歸我管,每個月精打細算,積蓄雖然不多,但是穩定的增長讓我覺得心裏很踏實。但是現在張守斌自己開公司創業後,家裏的錢大筆大筆投到公司裏,卻沒有一分錢的回饋。張守斌為我描繪的美好將來,在我看來就是鏡花水月。
“哪裏還有錢,家裏的積蓄都被你掏空了,你買設備要錢,租辦公室要錢,錢都投到你的公司了,可是卻跟無底洞一樣,越投越多,咱家現在已經是寅吃卯糧了,將來生意要是失敗了,咱倆的日子就真沒法過下去了。”
“我還不是為了這個家!等我掙了錢,一定讓你過好日子。”這是張守斌最近常說的一句話。每每我為錢為難,張守斌就因為覺得我不能和他一條心而暴跳如雷。有一次,在我拒絕拿錢後,正在開車的張守斌情緒激動下,猛踩油門,差點兒釀成車禍。為了他的公司,我把自己、把整個家都搭進去了。
專家有話說
創業,幾乎是每個男人的夢想,張守斌也不例外。至於創業的結果,如大家所知,100家公司中能存活下來五六家就不錯。可是,張守斌會爭辯,如果你不創業,那你連1%成功的可能性都沒有;而且,有多少成功的創業都是經曆了賣車賣房、傾家蕩產後堅持的結果。
確實,正反兩麵的例子都有,機會與風險並存,夢想和幻想難以區分。可難題是,妻子和他的看法不同。從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來說,兩人在需求層次的排位迥異、風險好惡和承受能力迥異,張守斌執意用創業體現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但妻子強調連基礎的生存和安全都不能保證,談什麼自我實現。
張守斌不能強迫妻子支持他的夢想,同理,柳言一時想要說服張守斌放棄也絕非易事。最好的辦法是雙方根據彼此的心理底線協商出一個計劃表,列出金錢和時間投入的上限,即投入多少、多長時間仍沒有收益就放棄,反之繼續。
故事三:
給父母花錢有錯嗎
講述:王一成 婚齡:3年
背後的故事:不同的成長環境帶來的金錢觀差異
我來自農村,在北京上大學後就留在這裏,工作幾年後,和本地女孩秦笑結了婚。剛結婚的時候覺得她溫柔又懂事,就放心把工資卡交給了她,和她說好每個月要給農村老家的父母寄生活費,她也同意了。可現在每個月我開口向老婆要往老家寄的生活費時,卻是讓我覺得最屈辱難堪的時候。
“你給父母寄生活費我不反對,孝敬父母是應該的,可是老頭老太太把咱倆的錢都讚助你兄弟姐妹了,這就讓人不舒服了。我們有義務養你父母,可沒義務養你一大家子。你在農村那些親戚,有胳膊有腿的,都能自己養活自己,還好意思花咱倆的錢。”可我覺得錢已經給了我爸媽,他們想怎麼花、給誰花,是他們的自由,不能說爸媽把錢給了大哥他們,咱們就不孝敬他們了,他們把我供養成大學生也不容易。可這道理在秦笑那裏是說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