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香筒之秘(1 / 2)

盧燦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掂掂重量,這是有講究的——正品豇豆紅,重量對應體積大小成相對正比,這一點在康熙本朝的豇豆紅瓷器中尤其明顯。

這是因為正品豇豆紅瓷器,基本上都是康熙朝出品,而且規定景德鎮官窯第四窯口專燒,負責豇豆紅瓷器製作的是盛大奎(康熙朝景德鎮窯工)父子,所用的釉料、瓷土、彩料,基本相同……諸多條件限製後,才有“重量對應體積大小成相對正比”的結果。

豇豆紅瓷器,雍正時雖有少量燒製,但釉色灰暗(盛大奎父子都已經去世)。

雍正後已很難見到了,光緒時期曾有複燒,但顏色神韻差太多,至於清末民/國時期的,那……隻能算是粗仿。

潤馨瓷廠曾經立項要仿製豇豆紅,可技術還不太成熟,最終擱置。盧燦參與幾次會議討論,明白其燒製的難點。

豇豆紅瓷器是典型的“上三釉”瓷器——燒製時先在坯上施一層底釉,然後吹上一層顏色釉料,再蓋上一層麵釉。

上三釉瓷器,絕對是陶瓷製作中的超級難題。潤馨瓷器剛剛克服汝窯開片問題的燒製技巧,就是“上三釉”。

可燒製豇豆紅瓷器的難點不僅僅在於“上三釉”,它還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高溫還原焰燒製”。

這又是一個燒製瓷器的專有名詞。

高溫好理解,就是指窯內溫度不能低於1200攝氏度。

還原焰呢?是指在燃燒過程中,氧氣供應不足,燃燒不充分,在燃燒產物中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沒有或者極少遊離氧的存在的火焰。

為什麼要用還原焰?

在燒窯時,窯內通風不良,缺少氧氣,含銅的釉,在還原焰中會出現紅色——很多紅釉瓷器,都必須使用還原焰燒製。

這種高溫還原焰,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窯內的瓷器,釉色變化很大。

康熙朝燒製出來的銅紅釉瓷器中,粉紅色中略帶灰色的稱“豇豆紅釉”,灰而色暗的稱“榆樹皮釉”,粉紅中有綠點的稱“苔蘚綠釉”,帶紅塊的稱“孩兒麵釉”幾大類。

相比名動於世的康熙郎窯紅,豇豆紅釉質稍微瑩潤淡雅一些,玻璃質感沒有那麼強。常見的器形有八種,俗稱“八大碼”,分別為:柳葉瓶、萊菔瓶、蟠龍瓶、菊瓣瓶、太白尊、鏜鑼洗、印泥盒和蘋果尊。

豇豆紅瓷器無大器,景德鎮官窯出窯記錄顯示,康熙一朝,豇豆紅瓷器體量最高者,也不過二十八厘米,是一方孩兒麵蟠龍瓶,康熙五十二年送進宮。

不過,這方蟠龍瓶最終下落不明。

盧燦手中這方豇豆紅柳葉瓶的高度已經不錯了,接近二十厘米,妥妥的豇豆紅瓷器中的“大件”,粉紅中帶有白斑,偶爾還能發現一兩處綠斑苔點,這是豇豆紅瓷器的“缺陷美”——美人痣。

底足處一圈白胎,這是因為柳葉瓶的燒製方式決定的——它底足直徑很小,為了在窯口燒製時穩當,采用墊餅加外包嵌燒製法,因此正品柳葉瓶的底足,往往露胎。

瓶底為雙行“大清康熙年製”隸書款,正品,鎮館級!

盧燦仔細看過一遍後,將其輕輕放下,抬頭對緊張的羅玉強笑笑,“羅隊長,這方柳葉瓶,我出價十五萬港紙。不知你是否滿意?”

其實他可以往下壓一壓價格——羅玉強在嶺上買這件物品,其價格不會超過五萬港紙,再貴,他不會出手。

隻是,沒必要!

調景嶺是盧燦精心打造的基地,他可不想因為這點原因,折了自己的聲譽。另外,羅玉強這錢拿的燙手——這次高價給出之後,隻怕下午就能傳遍嶺上,下次,嶺上人家再出貨,肯定會直接找虎博,或者送到溫家,絕對會繞過羅玉強這條吸血蟲。

羅圪墶一幫手下,聞聽這一價格後,手舞足蹈,嗷嗷直叫。很明顯,如同盧燦所料,他們買入時的價格,要比這價格低很多。

溫老漢還有溫嘉銘,對盧燦報出的價格有些詫異——一個高不到一尺的小花瓶,憑什麼就能賣十五萬港紙?

溫老漢往前一步,還想伸手阻止盧燦來著,被溫碧璃拽住。

羅玉強原本也很開心,咧嘴大笑,對盧燦直點頭。隻不過他終究是嶺上老狐狸之一,很快就想到某些事,揮手讓羅圪墶他們安靜。

他抱拳拱手,對盧燦說道,“承蒙盧少東家看得上,給兄弟們一份利潤,我羅某銘記在心。”

他接著朝溫嘉銘示意道,“這次得溫二兄弟引薦,這紅利,少不了你這一份!”

見溫嘉銘麵紅耳赤的想要拒絕,他擺擺手,“這點小紅利,我知道你肯定看不上,不過……”

扭頭對盧燦這邊問道,“盧東家,我聽說古董行中,也有介紹費一說……叫什麼‘出三進二’的,不知是不是?”

能在調景嶺混成領導一級的,果然都是老奸巨猾之輩,沒一個簡單的。他這番話說得很漂亮,很仗義,同時還把溫家溫嘉銘圈進來,一副有酒大家喝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