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海大師首創“百丈清規”,規範禪僧組織和生活方式,對僧院禪林進行自我約束。
禪宗於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中能度過難關,隨後得以蓬勃發展、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百丈懷海所提倡的“農禪並重”宗風。
他也因此被眾弟子及信徒,尊為“佛”。
再說說雲門文偃。
雲門文偃,就是雲門宗的文偃大師。
唐末五代高僧,俗姓張,嘉興人,為雲門宗初祖。
從嘉興空王寺誌澄律師出家,遍覽諸經,深究《四分律》,後至睦州,因折足而開悟——斷腿……還有這福利?嘖嘖!
他隨後拜師於道明禪師門下,又謁雪峰義存禪師,依住三年,受其宗印。
最終文偃大師於雲門山創建光泰禪院,道風愈顯、法化四播,遂成雲門一宗。
文偃大師是當時有名的禪宗“辯經大師”,其機鋒險峻,門風殊絕,重在以簡捷明快的語句破知見。
曾經有信徒問“如何是佛”,他說:“佛是幹屎橛。”
這句話的禪機是——佛是用來擦拭你身上最髒地方的工具,讓你變得更幹淨的物品。(幹屎橛即廁籌,隱喻信徒不要隻求佛而不知自淨)
文偃大師所創立的雲門宗,在禪林中素有“雲門一字關”、“雲門三字禪”之美稱,我們所說的“打機鋒”,就是來自於雲門宗的辯經習俗。
雲門宗信徒眾多,文偃大師因智慧超群,創宗之祖,因而被弟子尊佛。
第三尊坐悟像是清涼文益大師。
文益大師俗姓魯,浙江餘杭(今杭州)人,七歲出家,學律,兼讀儒書年輕時博學多才,也因此很心高氣傲。
他十一歲拜入雪峰義存的弟子長慶慧棱大師門下,學佛十年,自以為得法,想要破門而出,四處雲遊。慧棱大師憐其慧根,便給他寫了一封推薦信,讓他前往漳州見當時的另一位佛教大師——桂琛大師。
遊曆到漳州後,他第一時間與桂琛論法,結果,桂琛大師接連提出十個問題,他張口結舌,一個都沒答上來。
自知有欠缺,決心留下學禪法,從桂琛大師學法三年,一日,聽桂琛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領悟了“即心是佛”的道理。
晚年住金陵清涼院傳授禪法,故又名“清涼文益。”
因為受到南唐國主的尊重,他先住金陵報恩院,後住清涼院,相機弘化,門徒很多。嗣法弟子有天台德韶、清涼泰欽、靈隱清聳、歸宗義柔等。
周世宗顯德五年(公元958)坐化,年七十四,諡“大/法眼禪師”,因此他的法係被後人稱為法眼宗。
法眼宗同樣不是小宗門,這位文益大師,也被弟子“尊佛”。
在佛門造像中,“陪像”基本都是坐像。坐像既可以代表開悟,同時擺放在寺廟中下手位時,也可以看作“傾聽佛祖教寓”。
南派禪宗的許多寺院都有陪像,各不相同。佛門有學者統計過,大約有二十五個“陪像”,也就是禪宗二十五祖師。
這座龍鳳樓,小小櫥窗就擺放了三個!而且從鑄造風格來看,應該出自一爐銅水。
盧燦看過幾眼後,立即邁步走進這家新開業的龍鳳樓——這三座陪像,價值高不高另說,它們的文化研究價值,還是不錯的。
門口伶俐的夥計,立即笑著迎上來,“這位少爺,裏麵請!”
盧燦一怔,盡管對方的港腔很足,可話語中的“北方韻味”還是難以遮掩。
“你……內陸的?還是你們老板是內陸的?”盧燦笑眯眯打量這位二十出頭的夥計。
那夥計大拇指一挑,“少爺好眼力!我們是珠江文化公司的門市。”
珠江文化公司,背後的大佬是中國海外投資基金——麵向亞非拉等友好國家投資的一家內陸駐港資本。珠江公司,原本是做文化產業的,譬如有名的左派電影公司——珠江電影就是這家公司投資,它還投資了長城電影,以及夏夢所在的青鳥電影。
這家公司,怎麼也開始涉足古董行?
“李滿生先生在嗎?”他順口問道。
盧燦和中國海外投資基金,以及珠江文化公司的領導幹部都打過交道,李滿生是珠江文化的現任總經理。
那夥計的表情頓時變得莊重起來,“您……認識我們處……李總?”
李滿生是處級幹部,他差點說出“處長”這一稱謂。
嗬嗬,這家新開的門市,透著一股子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