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竊賊大盜(1 / 2)

第二件木箱稍小,四周塞滿報紙,中間是一尊銅鍾。

等丁一忠將其抱出來,盧燦認出來,這是鎛鍾。虎園博物館的張淑成專項展覽館中,有一件克鎛,兩者是同一類物品。

鎛(音缽)鍾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極具特色的樂器,興起於西周,盛行於春秋戰國乃至秦漢,其通常以青銅鑄成(也有玉鎛),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鍾架上,用棒槌敲打,會發出不同的樂音,從而形成音階。

曆史考證,鎛鍾的真正作用,應當是用來指揮樂隊、控製整體節奏的樂器。

其形狀根據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多鐫有精美的紋樣圖案,充分體現古代匠人的製作工藝和技巧,能夠流傳至今的,皆堪稱藝術精品。

眼前的青銅鎛鍾上鑄鳥形鈕,又似雙龍,龍身片片圓鱗,曆曆可見,是為懸掛而設。

舞平齊,其上飾蟠螭紋;鉦四周環繞蟠螭,鉦兩邊有三排枚,每一枚皆鑄成獸頭,精致威嚴,篆中亦飾蟠螭紋,繁複精巧,鼓上飾勾連雲紋,雲氣繚繞,浪漫神秘。

這段話很專業,一定有人很懵,解釋一下。

“於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周禮考工記》的解釋,它能幫大家理清楚三者的秩序關係。

以這件鎛鍾為例,我們從上往下解釋。

鳥形鈕,這好理解,就是鎛鍾最頂端的懸掛紐。

“舞”相對難理解。它是指鎛鍾最上麵部分,也可說是頂部,是主要敲擊點之一,敲擊鎛鍾這一部位,代表著可以起舞。

何謂“鉦”?

鉦是一種直板銅質樂器,經常用在行軍命令上,但如果用在鎛鍾上,另有解釋——程瑤田雲:“鼓上,為鍾體之上段正麵也,謂之鉦。”

在鎛鍾的側麵,與頂端舞垂直的兩條直麵,同樣是敲擊點,敲擊這一部位,代表肅靜。

至於“鼓”,可不是後來的皮具鼓,而是鎛鍾鍾口沿,到鎛鍾腹部的一條平行麵 。敲擊鼓的部位,則代表進,也就是“聲樂大作”。

古時行軍擊鉦使士兵肅靜,擊鼓使士兵前進。而鎛鍾將這一套軍令,運用到歌舞奏樂上,有意思吧。

再解釋一句,鎛鍾上的“枚”——其實可以將它理解成青銅器表麵的“大乳釘”。

目光再回到眼前的鎛鍾身上。

鎛鍾口沿平直,外形如合瓦,造型渾厚,神秘繁複的蟠螭紋與延綿不斷的勾連雲紋共同塑造了此青銅鍾的莊嚴風格,與粗壯而排布整齊的乳釘呼應,極具魄力。

此青銅鍾的鑄造不僅表現了青銅工藝的高超水準,還體現了音律科學的成就,如此一件彙集了古人智慧與藝術品味結晶的傳世之作,是古代呈現階級地位代表統治秩序的禮樂之器,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征,高貴尊榮的氣質不言而喻。

這件樂器,同樣是春秋戰國風格,同樣是當年鄭國大墓青銅器。

已經確鑿無疑,康斯頓是盜賊!一個打著研究中國文化名義的竊賊大盜!盧燦甚至懷疑,這件事情是康斯頓瞞著楊寧史幹的。

禪臣洋行一戰後被沒收資產,1930年重新開設的禪臣洋行,與以前的股東一丁點關係都沒有。楊寧史是新禪臣洋行的三大股東之一,主要負責北方業務,他嗜好中國青銅器,他若是知道康斯頓有這些物品,會不動心嗎?

康斯頓是新禪臣洋行的襄理,負責南方業務,完全有可能勾結官匪盜賊,謀奪這批物件,最後悄無聲息的弄到歐洲……

可那又怎樣?

這件無頭公案一直要到九五年才被人提及,現在……都找不到苦主。再說了,即便有苦主,你就能追回去?

盧燦忽然間心情變得很糟糕。

“嗨,維文,你看這件的價格……”

阿方索又要談價格,盧燦怕臉上的表情露出什麼,低頭裝作欣賞這件鎛鍾,抬抬手,甕聲回複,“稍等片刻,我再看看。”

心中不舒服,又能怎樣?現在不買回去,難道要等二三十年後再慢慢一件件找尋?

上輩子就沒聽過這些青銅器的下落,不知道最終落在哪家博物館或者私人手中珍藏,再想要拿到手,不知又該花多少錢,說不定還未必能請回家。

鬱悶啊!

盧燦慢慢直起腰,麵孔很板,“阿方索先生,如果我猜的沒錯的話,這些東西,你肯定每一件都問過不止一家?”

阿方索聳聳肩,沒有否認。

盧燦繼續說道,“你有心處理這些物品,我有意收購,那麼,就沒必要玩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