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禪臣洋行(2 / 3)

在此後的近半個世紀,禪臣又相繼在津門、漢口等重要通商口岸設立分支機構,最終成為與禮和、美最時、順和等洋行齊名的四大德國在華洋行之一。

而且,禪臣洋行還是彙豐銀行的十大創始股東之一,最終因為一戰失敗,德資股本被沒收,便宜了英國人。

盧燦謙虛的擺擺手,馬上要談買賣,自己還是低調點好——他讀過阿爾弗萊德的自傳,對禪臣洋行的了解,未必比阿方索少。

禪臣洋行在中國的崛起,主要功臣是特奧多爾的侄子阿爾弗萊德。

此人於1879年 4月來到中海,投靠叔叔並加入禪臣。

在叔叔洋行裏工作的五年中,阿爾弗萊德先後擔任進口和保險事宜的貿易助手、船舶代理以及首席會計師等職務,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工作經驗。

這段職場生涯不僅為 20年後,阿爾弗萊德在青島的建築行業嶄露頭角打下了基礎,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1897年 12月,德國占領膠澳還不到一個月,禪臣洋行重 1971噸的“龍門”號貨輪就裝載著建築工人和建築材料出現在了膠州灣的海麵上,它成為了第一艘駛抵青島的德國民用船隻。

1899年,禪臣在青島的分行成立,次年在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順和洋行的東側建造了最初的辦公樓兼住宅。

1898年 3月,德國通過不平等條約租借膠州灣後,如何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與商業環境,吸引更多的中外投資者,就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於是,膠濟鐵路的修築和港口碼頭的建設相繼開始在華主營工廠和鐵路成套設備的禪臣洋行成為了德國官方最大的供應商,僅鐵路一項,就賺取了高額利潤。

除此之外,禪臣還經營西藥、染料以及絨線、布匹、針線等日用商品,代理德國許多著名廠商和保險公司,並向歐洲出口花生、花生米、花生油、生牛皮、豬鬃、草辮、核桃等山東土特產。

到了1910年,禪臣洋行一舉越過德國洋行老大禮和洋行,成為新的德資洋行大佬。

很多國人對清末民初的德國,印象非常好,其實……都是一樣貨色——扒皮抽筋吸血剔骨,毫不手軟。

煮個栗子:禪臣常年代理德國億利登化工廠出品的漂粉精(氯化石灰),每桶進口價 15元,在青島卻以每桶80銀元批發出售,市場零售價則高達120銀元每桶。他們在魯省收購豬鬃,收購價是每擔360元(大約要屠宰40頭豬——豬鬃隻有豬背脊硬鬃才符合標準),銷往歐美後,每擔以1200元售出。

這一進一出的利潤,嘖嘖!

有關禪臣洋行,還有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楊寧史。

嗬嗬,有興趣的可以翻翻他的資料——此人曾大肆搜羅中國古青銅器,並多次將珍貴文物偷運出境。後戰敗,禪臣洋行資產被沒收,他的商業手段非常高明,實施瞞天過海之計,以捐贈故宮古董的名義換取其它文物不被注意……最終還是在1954年被人民政府扣押,其人也被遣送出境。

好吧,扯遠了。

“我爺爺康斯頓當時是禪臣洋行的襄理……”阿方索開始介紹。

等等!這麼巧?盧燦剛剛回憶道楊寧史,這會就出現康斯頓?

要知道,康斯頓可是楊寧史所聘請的兩位搜羅中國古董的專家之一,他和羅越兩人,堪稱當時楊寧史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