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感覺很奇怪,無法解釋。
兩人很快走進鬼市中,還有許多攤鋪沒看呢,不過,買古玩急不得,盧燦的速度很均勻,每家攤鋪,他都要伸頭看一眼。
每個攤主所擺放的物品並不多,大多數的貨色還不錯,真品率很高,接近五成,即便是仿品,多數都是民/國老仿,估計攤主自己也不認識。
又入手一件“雍正禦製”雙邊框青花款琺琅彩杏林春燕大碟之後,盧燦頗為感慨,真是收集古董的好時候啊,難怪老一輩人都認為八十年代是古董行業的黃金時期。
這件大碟,堪稱雍正朝琺琅彩的精品,換到手,不過花費五塊錢,兩斤肉票,十斤糧票,折合起來,不足十元錢,放到三十年後,即便是普通交易,也能妥妥的兩千萬往上走。
盧燦清晰的記得,2006年香江佳士得亞洲秋拍會出現過一隻雍正琺琅瓷小碗,成交價為一點五億多港元,大約相當於當時的一億六千萬元人/民幣成交!
還有什麼投資,比這更暴利?
放在幾十年後,有錢又能怎樣?買不到好貨啊!哪像現在,一件破破爛爛衣服裏麵,就包裹著一件可以評定為二級國寶的古董。
琺琅瓷的珍貴,並不僅僅是因為數量少,而是“琺琅彩”自身特性決定的。
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一直是宮廷燒製。雖然到了清代後期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但每年燒製多少琺琅瓷,都有定數,而且全程都是宮中監視之下完成。
清廷為何如此重視琺琅瓷的燒製,正是因為琺琅彩從一出現就被康熙定位“貢彩”!
根據清宮中檔案記載:雍正六年以前的琺琅彩料都來自西洋,俗稱洋色,雍正六年以後宮中自製彩料獲得成功。因為琺琅彩是一種外來技術,它的化學組成非常特別,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有很大不同,主要差別在著色劑和助熔劑方麵。
康乾三代帝王,都深愛琺琅彩的靚麗與富貴,因此,才有“貢彩”這一美譽。
將這隻大碟交給阿木,他將盤子放進提包中,抽身往停車方向走,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往車中送貨了。
盧燦看看手表,已經四點了,有些發愁,自己這才看了二十家,後麵還有不少呢。
繼續吧……
現在他已經不考慮隱形匿跡,整個市場都知道,今天的黑市上來了一位豪客,基本上每個攤位上他都會看看,隻要東西不錯,都會拿下。而陪同他的,則是近一年崛起的津門古玩買手華克倖——華克倖以前沒少來黑市,他很快被熟識的攤主認出。
華克倖陪同,那麼這年輕人想必就是他的背後支持者。
黑市上的攤主,並非各個如同那對兄妹,他們大多數都是從事這行業的,有不少就是蓬萊街上的夥計或者掌眼的。大家都是同一個圈子,消息自然傳得快。
因此,許多攤主都眼巴巴的看著盧燦一行,還不等他到跟前,就把自己攤位上最好的貨色,擺到最明顯的位置。
雖然沒了黑市撿漏的趣味,可這樣也不錯,省時間。
盧燦現在隻需要鑒定真偽,價格嘛,有華克倖,他更在後麵侃價。
等到淩晨六點,天空露出魚肚白,盧燦差不多將所有攤位看完,究竟入手多少件老貨,他自己也記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