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聯合考察(1 / 2)

中州之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張老得知弟子半年前就奔赴南方,有些黯然神傷,不過,聽說盧燦帶回來的二十二件汝窯瓷器,又讓他精神一振。

“走,去看看!”老先生的家就在中州,對汝瓷,不要太熟悉。

一走進鑒定室,屋內李林燦、福伯等人都在,正圍在條桌前麵品頭論足,議論紛紛。

張博駒一見這些汝瓷,眉頭皺了皺,狐疑的看看盧燦,“你…小子走眼了?這些瓷器,火光很盛啊?”

火光很盛,一般是用來形容剛出爐的假貨,當然,老先生沒說錯。

這二十多件汝窯瓷器,確實是剛出窯口的,甚至是盧燦親自開匣的,盡管過了八百多年,可因為一直處於窯膛那種密閉空間內,沒有人上手,自然沒有包漿,火光很盛,太正常。

盧燦笑笑,示意張老上手。

“老張,你過來看看!這批瓷器,我看不懂呢。”福伯招招手,將張博駒讓到桌子前麵。

是的,這批汝瓷,如果不是盧燦親自送過來的,福伯都不敢收,火光太衝!

盧燦笑盈盈的站在一邊,他憋著壞呢——回來就沒告訴大家,這批汝窯瓷器的來曆。

鑒定桌的另一側,李林燦手中拿著那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眉頭緊鎖,嘴中念念有詞,偏偏別人聽不清他說什麼——這是他的鑒定習慣,遇到難題時,不由自主的會念出幾句相關記載和論述,用來核對。

“咦?”張博駒戴上手套,拿起的是天藍釉鳥首壺,他一入手,就輕咦一聲。

火光確實很盛,而且很剌手——瓷器沒有經過盤玩,在手中會有生澀的感覺,百分之百是新出窯的,可是……感覺很奇怪,重量與器形都對,不僅對,還很正(形容古瓷器出色的專用詞彙)。

他很習慣的伸出另一隻手,福伯將放大鏡遞給他。對著瓶頸、壺壁細細觀察一圈,釉色、開片、芝麻花都對。

這是怎麼回事?

小心的將鳥首壺翻過來,壺底五支丁,還有標記款“禦賜奉華宮”。

再說說宋瓷款,這一點,有些朋友有疑問。

宋瓷無官款,隻有標號款,這是與宋代內廷采購模式有直接關係。

宋代也有內府,他們負責皇族的車馬、衣著、出行、住宿等等,甚至皇族的商鋪經營,但偏偏沒有督管全國瓷器生產這一項,他們僅僅負責采購。

呃,也不能說沒有,北宋在開封有內務府承辦了著名的“官窯”,位列汝鈞官哥定中的第三位,不算差。但事實上,在創辦初期,官窯的瓷器燒製能力與許多民窯係,水平相差不大,甚至還有所不及。

總之一句話,官窯幹不過民窯,這讓內府哪有臉麵留官款?

宋朝的政令相對寬鬆,內廷推出了一條讓後人奇怪的政令——指定某些民窯燒製官窯器。他們並沒有像明清時代官窯那樣,堅決要求這些窯口隻能燒製朝廷用品。

這也是後人在研究汝鈞哥定四個窯口產品時,總感覺有些不對——他們既屬於官窯,又製作了大量民窯物件。因此,這四個窯口,既看作官窯,又當成民窯。

不僅汝鈞哥定窯口汝瓷,內廷還經常去德化、耀州、吉州等地采購官窯器。

是的,宋代宮廷所用瓷器大多數都是采購的,而並非專門窯燒製的。

采購的方式也很奇葩,他們會根據不同的機構所需器形、數量進行定製采購。

因此,在宋代瓷器中,款號一律為標號款,即標明屬於哪一家單位需要的。

宋瓷標號款中,目前已經發現足有二十多種,譬如“禦用”、“皇後賞品”、“宮庭禦品”、“宮庭禦用”、“壽成殿皇後閣”、“禦賜奉華宮”、“奉華”、“太後閣樓”、“尚藥局”、“中書省”(皇家的管理中樞)、“翰林院”(皇家的秘書處)、“天章閣”(專奉真宗禦集禦書的藏書館)、“龍圖閣”(收藏宋太宗禦書、各種典籍、圖畫、寶瑞的藏書館)、“大慶殿”(北宋舉行大典和皇帝辦公之地)等與皇家內宮和政府機構有關的底款。

這還僅僅是皇庭用瓷,還有官府用瓷呢?譬如“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大名府”、“永興軍路河口府”、“永興軍路京兆府”、“京西北路淮寧府”等地方機構的款識。

還有私人款,譬如“包府”款、“蔡府”款、“柴府”款、“趙府”款、“魏府”款等等。你還不能說他是民窯器,它們的品質並不比官款瓷器差。

這種情況,放在明清,簡直無法想象。

這種隻是標記哪一單位需要的款識,我們不能稱之為官款,隻能說是“標號款”。

張博駒的鑒定風格與李林燦截然不同,李老的鑒定細致,速度很慢,張博駒的鑒定最開始很慢,後來越來越快。

很快,張博駒就發現那尊帶有奉華標號款的三足香爐,這是一件典型的傳世古,被他挑出來作為樣本,拿著這件三足爐,一件件的對比,又看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