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壓邊藏畫(2 / 2)

這種墨,著色好,鬆煙輕、膠質好、調料勻、錘搗細,很快便在南方盛行開來。

李墨,據說存放五六十年後,仍“其堅如玉,其紋如犀”。

李墨據說“其堅利可削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數百年,研磨時尚有“龍腦氣”(混合的香料,被膠質密閉好)。

宋代文人稱之為“天下第一品”。

南唐皇帝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常用李墨賞賜功臣。

宋太祖以後,凡皇帝寫詔書,都用李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進貢一千斤墨。

由於朝廷的壟斷,市上很難買到李家所造的墨,宣和年間,竟出現“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現象。慶曆年間,一枚四兩的李墨,賣到一萬錢。

後歙州改名為徽州,李廷珪被後人譽為徽墨的奠基人。

如何鑒定這塊墨,是不是李墨?其實方法沒有想象中複雜。盧燦用指甲沿著模塊的一側,使勁刮了幾下,然後將所刮部位,放到鼻子下麵,深深的吸了口氣。

是李墨!

這樣鑒別有什麼依據嗎?

有!這其中還牽扯到李墨的一件秘聞。

其實就是依據李墨的研製特性來鑒定的:李墨並非易水墨那樣是純粹的鬆煙墨,而是李氏家族在其中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桐油煙,因此,李墨可以看成是以鬆煙為主的混合墨。

這也是為什麼李墨著色好,色澤黑中泛紫,書畫兼宜的重要原因。

懂墨的人都知道,製墨所用材料,是植物、植物油及礦物不充分燃燒所產生的碳素,摻以膠料、香料壓模製成。故按其所選煙料,大致可分為鬆煙、桐油煙、漆煙、石油煙等。

鬆煙南北皆有,但桐樹是屬於南方喬木,桐油產於南方,取油桐子榨成,燒成的煙料製成桐油煙。一般十公斤桐油可出上等煙料五百克。桐油煙墨,其色澤黝黑,沉著內蘊。

加入桐油這一秘方,一直被李氏家族視為最高機密,對外宣稱李墨依舊是鬆煙墨,因此誤導了很多人。

既然含有桐油煙,那墨塊的味道,與純鬆煙墨就有些區別。

盧燦的鼻子很靈的,雖然這塊墨時日久遠,但他依舊聞出一絲絲桐油的味道。

這,就是李墨!

看其包漿,怎麼都有數百年的曆史,盧燦很懷疑,這就是一塊宋代李墨。

有條件的話,可以做做碳十四鑒定。當然,帶回香江,讓李林燦老爺子鑒定也可以的,他老人家見過李墨實物!

這也是他這般懷疑的另一個原因——台北故宮中存有一塊李墨,上麵所刻印字跡與這一塊一模一樣,都是“翰林風月”。

“這塊墨我買了,多少錢?”盧燦掂量著這塊李墨,問道。

見盧燦準備買東西,原本有些惱火的攤主,平息下來,他攤開五指,要價伍仟日元。盡管不認識,但也知道這是塊來自中原的古墨。

嗬嗬,還價的事情,還是交給溫碧璃,溫家過去家境不好,她討價還價的本事不弱。

移開紙箱,盧燦的手指,終於搭到那幅懸掛的奇怪古畫的邊緣。

裱邊很窄,盧燦的右手五根手指,沿著裱邊一直向上摸,然後又捏了捏下裱邊,心底有譜了!

難怪構圖這麼滿?

這是一幅壓邊畫!

所謂壓邊裱畫,就是將整幅畫的四周向內折起,隻裱中心畫麵。

這是一種掩藏真跡的藏畫方式。

古時候作畫時所留的鈐印、字款或者鑒賞印、鑒賞詩,都會留在畫幅的空白處,將所有這些全都對折到後麵,外人自然難以判定這幅畫的真偽。

嗬嗬!這幅畫的裝裱者真是高手啊!

這種藏畫方式有一個困難之處就是,如何讓畫心完整的構成一幅讓人不覺得過於突兀的新畫?

這也是盧燦看多了古畫,所以才能從裝裱和字畫不配上看出蹊蹺。

心中有了定數,盧燦很快又從畫風和落筆上,猜到作者是誰?

北宋劉宗古!

前文屢屢提及的《宣和畫譜》,知道是誰負責整理編撰的嗎?

具體誰負責?是宋徽宗本人還是蔡京?業界一直有爭論,但這位劉宗古老先生參與編撰,沒有人質疑。在元代夏文彥編撰的《圖繪寶鑒》中,對此有論述。

劉宗古任職長達二十一年的畫院待詔,敕封為成忠郎,也就是皇帝的隨從,其畫長於成染,不背粉,水墨輕成。

“這幅畫,我看中了,兩件物品一起,便宜點。”見溫碧璃和那攤主,價格僵持在三千日元,盧燦笑著幫她一把。

一共七千日元,一幅劉宗古的壓邊藏畫,一方李延珪墨!

“走!我們回去!”

兩件物品上手,盧燦怎麼也不認為自己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