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算是個小漏,攤主可能不太清楚綠荷坊的名稱。
綠荷坊是東瀛桃山時代(明代中後期)的刻印坊,以刻印中原書籍為主要業務,屬於幕府官刻,但存在時間不長,豐臣秀吉死後,這家刻印社也隨即關門倒閉。
看盧燦當自己麵收到一本好書,長澤茂有些羨慕,開始努力的在這堆卷軸中翻找。
還被說,真的被他找到一件寶貝。
翻遍柳筐中的字畫,沒有精品,有些失望,順手將扔在柳筐邊的半截畫拿起來看了看。
這一看,不得了。
這是一山水殘幅,畫幅不大,六十公分寬幅,長幅在四十公分左右,屬於整幅畫的右半截。
殘畫的價值確實要小太多,但也要看誰的作品。
《富春山居圖》殘成那樣,不一樣是國寶嗎?
這幅畫正因為殘缺,所以被攤主信手扔在一旁。
“這幅殘畫,多少?”
聽到長澤茂出手,盧燦扭頭看了看。
這是幅殘畫,山體完整的表現出來,溪流中小舟隻有一半,無名款無鈐印。
盧燦瞅了片刻,畫幅風格有些熟悉,畫筆很禿,筆鋒少而鈍。
嗯?這是什麼畫派?很少見啊!鈍筆用到這種程度?可偏偏畫出來的山水,有力、峻峭,樹木和房屋結構簡略但穩重!
作者畫法奇特但筆力雄健!
盧燦撓撓頭,如此鈍筆?這是誰的作品?
這幅殘畫,長澤茂隻支付了兩百日元。他很得意的將畫作遞給盧燦看,“維文兄,你看看這是誰的作品?”
整幅畫的構圖,很有明清文人畫的風格,可感覺很突兀,盧燦記憶中,中原文人還真的沒有這種風格的。
盧燦忽然想到一個人,脫口而出,“池大雅的十二景殘圖?”
長澤茂笑著鼓掌,“維文君的鑒定眼光,我輩第一!”
聽到誇獎,盧燦卻高興不起來。
好吧,再說說池大雅這人。
東瀛在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受中國明清文人畫影響,以清雅淡逸、信筆遣興為特點,形成東瀛文人畫。
其中,一部分著重從技法上模仿,格調雖然俗氣,但作畫技巧上乘,稱為南畫派;一部分著重以對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尊崇和修養為前提,講究詩情畫意,格調高雅,畫風深遠,稱為文人畫。
這兩者統稱為東瀛文人畫流派。
池大雅就是東瀛文人畫流派的“指導者”,他在東瀛的身份及地位,與“董其昌”在明末清初江南畫派中的地位,很類似。當然,他還難以達到董其昌的高度。
池大雅有個怪癖,很喜歡用指頭作畫——不用筆,直接用手指塗抹!
這也是盧燦為什麼感覺這幅畫“畫筆很禿,筆鋒少而鈍”的真正原因!
他的代表作有《名勝十二景》、《山水人物圖》等等。
這些作品中,《名勝十二景》其實是殘缺的,現存六幅完整的,還有六幅下落不明。
沒想到長澤茂這家夥走了狗/屎運,竟然在這裏找到半幅《京都落日圖》!
兩百日元,撿到池大雅的半幅未曾發現的殘圖,妥妥的一個大漏啊!
這下,輪到盧燦羨慕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