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搜刮成性(2 / 3)

唐涵早就看呆了!

這香江小家夥,一個小時時間,將庫存的清代郵票,掃走了三分之一。七十多個大版,兩百多套票,還有一些方聯和孤票,這不下於伍仟枚啊!

這些郵票可不能按照幣值出售的!可不是之前他買的那六十七個整版的紅猴票!

哈哈!津門郵政,真的發財了!

這一刻,他真的將盧燦當成財神,忙不迭的點頭,“我這就去安排!”

轉身朝那位庫管吼道,“老牛頭,傻站著幹嘛?去叫秦會計。對了,還有邦彥書/記,也把他請下來!”

他總算還有些理智,沒一個人決策賣這些郵票,拉了個同生共死的,以後大家一起背罵名。

周賓夕也沒想到盧燦的胃口這麼大,吃驚的看了盧燦一眼,隨即又瞟瞟那位興奮中的局長,主動站起身來,“唐局,我去叫吧,老胡怕是說不明白。”

聰明人啊!他這是要抽身!

這樁交易,以及接下來的交易,在後世被稱為“津門郵史大劫難”!

嚴重到什麼程度?

內陸的郵市在此後的三十多年中,一共掀起了四次高峰。第一次集郵熱潮即將開始,即從八三年下半年到八五年的頂峰,國內郵市出奇的火爆。

也因此誕生了一批郵票收藏兼研究的專家學者。

這些專家想要研究中國郵票發展脈絡,不得不去香江虎園博物館中華郵票展廳!

津門郵政文史館在籌建之前,津門郵政當時的總局長,不得不央請與盧燦關係良好的周賓夕,前往盧家,請求回購部分郵票!

虎園博物館捐獻各類郵票一千三百張。

進入新世紀後,國內籌建全國郵票博物館,樣票斷代嚴重。不得已,國家高層領導給盧家家主盧燦去電,商談回購部分曆史郵票。

盧燦再度以虎園博物館的名義,捐贈各類郵票一百多套。

盡管盧燦在內陸做盡善事,依舊掩蓋不住國內郵票收藏愛好者的一片罵聲!

其實盧燦做得已經相當穩妥,除了孤品,基本上將每種郵票都留有一定數額,但架不住此後十數年,有無數人將津門郵局的庫存往外倒啊。

因此,最大的罵名落在盧燦的頭上,他也算是為那些倒賣者背鍋!

魯邦彥書/記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者,在得知盧燦能用外彙購置如此巨量的庫存老票,他握著盧燦的手,一個勁的稱讚對方有眼光。

這是一位一心為公的老黨/員,可是他那雙銳利眼睛,更多的盯在不讓每一枚郵票貶值上,並沒有看透未來會籠罩在津門郵政頭上的陰雲。

有一人看透了,但他溜了,從這起漩渦中徹底抽身——周賓夕沒再跟著下來!

讓孫瑞欣盯著核算,盧燦歇息片刻後,繼續讓工人打開民/國時代的郵票展櫃

相比較清代郵票脈絡清晰,民/國郵票一片混亂。南北亂發,印製粗糙,幣值混亂,頭像眾多,套色不清,還會經常出現錯版、倒版。

所謂的“民/國四珍”郵票,全是錯版!

短短幾十年,竟然有如此多的錯版郵票,不得不讓人感慨,民/國時期的混亂匪夷所思。

工人搬出來六隻大紙箱,全是民/國時期郵票,庫存量同樣不少。

如果按照時間劃分,民/國郵票發行分四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我們可以稱之為過渡期,主要發行的為中立票——在前清蟠龍票的基礎上,加蓋包括臨時中立、中華民/國臨時中立以及中華民/國等字款。

津門當時是袁世凱的大本營,所以臨時中立票庫存量不少,盧燦毫不客氣的挑出八個整版,隻給津門留下兩個版;另外中華民/國臨時中立票也抄了五個整版在手。

中立票的收藏價值,在於上麵的留款字體,有宋版、楷書版、大國字版,盧燦又從散票中挑選出自己認為不錯的,堆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