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盧燦一行住宿在新會,因此江門的領導不太好出麵越境到新會來,隻派來一位帶路的。這位陪同的幹部,是市僑聯的人,魏呂明,三十來歲。
僑聯,專門和華僑打交道的,基本都是八麵玲瓏的角色。
他立即滿口答應,“瞧盧先生說的,別這麼客氣,我稍後見到公社領導,幫您問問。不就是一些老書嗎,應該沒什麼問題。”
盧燦鬆了口氣!
提及此事後,車廂內再也沒人說話,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南方經濟活躍,這一帶又靠海,民生經濟,比盧燦想象中要好得多。遠處有不少青磚瓦房,公路旁邊遇見的孩子,穿著雖然破舊一些,但很整潔,人也很精神。
其實,此時香江普通人家的生活水準,比內陸強不到哪兒去。想想兩年半前的孫瑞欣,和爺爺還住在窩棚中呢。
想到這,盧燦忍不住回頭看了眼,她正拉著田樂群的手,兩人腦袋抵在一起,不知嘀嘀咕咕什麼呢。
現在的她,哪能瞧出一絲兩年前的可憐模樣?拉出去,任誰,都要誇一句大家小姐。
從江門到石頭,隻要五公裏,從新會到石頭,也隻有二十公裏,路況不是很好。
盧燦想了想,主動向魏呂明問道,“魏先生,這條公路,擴建改修的話,大概需要多少預算?”
魏呂明麵色一喜,這種主動提出造福鄉梓的僑胞,最受歡迎。盡管不是老的開口,小的既然發話,想必也能管點事。
“這條路是石頭到新會港的,長一點,費用高一些,大概需要……”他笑著用兩根食指交叉一下,算是拾萬。嗯,他說的是外彙卷。
盧燦點點頭,沒馬上給他承諾。那魏呂明馬上又說道,“其實這條路的路況還算可以,暫時動不動無所謂。江門到石頭的那條七公裏公路,該修修!”
嗬嗬,魏呂明挺有意思的。
石頭到新會,是跨縣公路,江門到石頭,是縣內公路。
“費用不高,兩條路都修一修吧。還需要魏先生幫我彙報一聲,以免唐突。”僑胞回鄉祭祖,修橋鋪路,那都是必須要走的一關。
“欸!”魏呂明連連點頭,不過他的眼光始終落在盧嘉錫的身上,等他也點頭後,拍手讚道,“盧少爺真是大善!稍後到公社,我就給市裏麵電話,彙報盧家的善舉!”
他還真是七竅玲瓏,主動說道,“稍後電話,我把譚家的事情說一說,那些書籍的事情,我也彙報一遍。”
盧嘉錫這次回鄉,原計劃就要掏錢給鄉裏。臨行前,他交代盧燦,這些事都讓盧燦出麵。這些,都能給盧燦在稍後的內陸之行加分量的。
因此,盧燦在魏呂明說完後,又加了一份砝碼,“您稍後彙報時,順便說一聲。這次我們爺孫回鄉,還準備一筆助學資金,二十萬外彙卷,專門用於修葺石頭學校、幫孩子上學的。”
“這是專項資金,下次再回鄉,我可能會翻看賬本的。”
“哎呀,這真是太好了!我替孩子們謝謝盧家!”
魏呂明自動忽略後麵所謂的察看賬本一說。再說,此時的幹部還真沒多少人敢伸手的。
盧燦之所以把這筆捐款也提出來,因為他深知,與其零打碎敲,不如一次撂倒!
這次他的計劃是出善款五十萬外彙卷,折合港紙也不過二百萬左右。嗬嗬,當時的彙率就是這麼操/蛋(人民幣兌港元一比四)。
盧燦的兩筆捐款下去,車內氣氛頓時活躍很多。
魏呂明對附近的曆史很熟悉,陪著盧嘉錫、王鼎新兩人,大聊特聊新會的曆史典故、人物事跡,對廣利行盧家,更是稱讚有加。
車,愈行愈近,遠處的村莊、屋瓦,光禿禿的柳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快看,公社的盧主任,帶人來接了!”
公路的盡頭,村口,站著不少人,還有幾人對這邊,熱切的揮手。
盧嘉錫的身子,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嘴唇哆嗦,夢中的故鄉,我回來了!
盧燦很平靜。
此刻,他更想早點看到,譚鑣當年的藏書,現在是何等命運?
…………
廢話兩句:
北上之行,編輯多次勸我,不要涉及,因為內容不好寫,犯禁地方多。可是,玩收藏,尤其是立足中華文物為核心的收藏,能不來內陸嗎?
我拒絕了他的好意,可是,心髒也撲騰亂跳。本書因為內容問題,從很多無線渠道下架,我真心不希望,剩下的渠道,還對這本書下殺手!
所以,行文過程中,可能會有所簡略,有時候隱晦的東西會更多,請見諒!
最後,照例請大家抵近幫助火火……最近處於瓶頸期,有些撐不住了!訂閱和收藏太難看!
本書首發:書海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