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燦和裴東嶺連忙起身,把板桌歸置好。那父女兩人,將所有東西都放在桌子上。因為有了那個大罐的先例,這一次,兩人很小心。
“偉哥,家中老東西不少嘛?你可算是深藏不露啊?”裴東嶺打趣道。
戈偉推推眼鏡,嘿嘿笑了兩聲,眼神始終落在盧燦的手上。
第一件上手的物品是阿如拎來的瓷器,學名叫做青花平肩蓮紋甕。
很多玩收藏的人,將甕等同於缸,這種觀點錯得很厲害。在《饒州窯器形錄》中有明確記載,“甕者,窄口短頸、粗腹寬足徑”。
因此,甕更像上下一樣粗的高壇子,肩部收口,口徑要小於足徑。
至於為何將甕缸聯係在一起,還是與佛教的高僧大德坐化方式有關。
佛教高僧,在仙逝後,經常被安置在缸中進行火化。火化之後的骨灰,再被裝在甕中。因此,有信佛之人,將甕缸並在一起,時間長了,就給人一種“甕”“缸”同類的感覺。
瓷器中的甕器不多,這也是盧燦第一就選擇這件甕器上手的原因。
不過,讓他有點失望,這件甕器是典型的清代嘉慶時期民窯出品。
胎質有些疏鬆,青花沉悶,藍色不甚鮮亮,無凝聚斑點和暈散現象,有飄浮感。盧燦再翻翻底款,“甲辰年製”,這是典型的民窯年代款。
將青花平肩蓮紋甕放到一邊,盧燦抬頭說道,“戈叔,這件甕器,嘉慶民窯。如果你想出手,讓阿多帶去八德樓,低於三千新台幣不要賣。”
民窯雖然不值錢,但這甕器,器形夠大,高足有六十公分,這讓它多少還能值點錢。
他的話讓戈偉有些失望,這是明顯不想要的節奏。不過,旋即有笑著點頭——畢竟還能賣出他一個多月的工資不是?
第二件是雙鐵環提梁壺,盧燦看了一眼,嗬嗬笑道,“這壺您留著繼續喝茶吧。”
盧燦都無需上手,其造型,這就是一件民國時期製作的普通家用茶壺。這東西即便是三十年後,也不過百十塊錢,沒甚價值。
兩件瓷器無驚喜,讓盧燦心冷了一半,順手從籃子中拿出一件筆筒。
入手沉甸甸,觸手感覺有點怪!
這是一件黃楊木雕筆筒,通體黃中泛紅,高足有四十公分,算是筆筒中的“戰鬥筒”——盧燦還真沒見過如此高度的黃楊木雕筆筒。
腹壁浮雕梅蘭竹菊四友圖,刀工還不錯,是清代東陽木雕手藝。
東陽木雕,是以平麵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有著強烈的平麵裝飾風格,其風格特色很好認。
盧燦用手指,彈彈腹壁,發出“空空”的聲音。
這件“戰鬥筒”難怪這麼高?其內部有夾層!
也不知藏有什麼寶貝!
盧燦揚揚手,“戈叔,這件黃楊木雕筆筒,清末期東陽木雕工,作價一萬新台幣,我收了!”
………………
本書首發書海小說網,請大家來支持一二。
好不好另說,每天三更萬字,真的挺累。
可是成績呢?讓人寒心,截至目前,八十一萬字,收藏五十、跟訂二十。
讓我寫得都沒什麼動力!
如果大家覺得這本書,還有一讀的價值,請來這裏支持正版,支持火火一把!
另外,有條件的朋友,幫我傳播傳播!唉!寫手苦逼啊!
大家的支持,才是本書不太監的前提!
再度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