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跨界的真相

獨家

當一個文化符號還無法詮釋一種生活方式或者再現一種綜合消費體驗時,就需要幾種文化符號聯合起來進行詮釋和再現,而這些文化符號的載體,就是不同的品牌甚至不同的行業提供的不同服務。審視行業中生活美容和醫學美容跨界現象的發生,我們不難發現,其最深層次的原因除了利潤,更重要的還是市場需求。

在百度百科裏,對“跨界”有這樣的描述:“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行業與行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融會,已經很難對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屬性’,跨界(Crossover)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最潮流的字眼,從傳統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跨界的風潮愈演愈烈,已代表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的融合。”

西方經濟學對於商品“互補性”的界定,通常是指在功能上互為補充關係的,而跨界營銷行為所需要界定的互補關係,不再是基於產品功能上的互補關係,而是基於用戶體驗的互補關係,在營銷思維模式上實現了由產品中心向用戶中心的轉移,真正確保了用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跨界”在營銷界早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隻是到了如今,營銷人士對於跨界營銷的重視,已經遠遠超越了以往。

然而,我們這裏所說的跨界,不是指異業聯盟,而是一個大行業下兩個細分行業——生活美容與醫學美容的聯姻和融合。談到這個話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各類生活美容院違規操作醫療美容項目的新聞曝光、輿論對無良的美容院不負責任的鼓吹的譴責。不過,通過近日《財智》記者深入專業院線與醫療美容整形機構的調查探究,也看到了不同方向的角落裏隱藏著一些或明或暗的物質。排除非法的越界經營因素,對於跨界美容,我們不應該隻有批判,符合市場需求的發展思路也應隨著行業及消費者的理性逐漸醞釀成型。

亂象叢生

從生活美容走向醫療美容,行程曲折。以下的3個事件,就是將亂象森林中的3棵大樹削成筷子,做以示例與索引。

“粉紅寶寶”事件

網名“紅粉寶寶”的女孩就是一名典型的受害者。她從16歲起開始在美容院做整形手術,但耗費400多萬元所做的200多次手術,給身體留下的卻是無休止的傷痛。最早,她輕信美容院的廣告,後因效果不盡如人意,不得不一次次返工。病急亂投醫時,她更是在韓國居住了1年,就是為了做修複手術。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年來,我每天就是在為下一次的手術做準備。”

虞美人事件

2011年5月,央視的《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麵雕大師”於文紅如何欺騙消費者的經曆與手段。從節目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件震動美容整形行業的大事,是由多方麵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美容院的越界經營。

奧美定事件

自2000年,越來越多的女性卷入奧美定豐乳整形風暴中。風暴之下,這些女人成為受害者,陷入痛苦與不堪的生活中。2006年4月,國家藥監局於全國範圍內叫停奧美定產品的使用。2012年,奧美定的悲劇卷土重來。曾因身材不佳被前男友拋棄,為了找回自信的周女士決定在一家小診所進行了奧美定注射豐胸術。隆胸後的周女士變美了也很快找到了現在的老公並結了婚。婚後兩人有了女兒,哺乳期周女士發覺自己的奶水顏色有點發黃,但她未重視。給女兒持續喂奶3個多月後,孩子表現得不正常,肢體比同齡孩子僵硬很多,後經醫院檢查女兒得了腦癱。丈夫得知導致女兒腦癱的元凶很可能就是因為妻子當年隆過胸,盛怒之下踹了周女士一腳後提出離婚。

非法行醫會令暴利疊加攀升,於是有關美容院違規做醫療美容項目的投訴居高不下,泛濫難止。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是一些無資質的美容機構違法提供醫療美容服務,也就是美容院越界經營;非醫務人員操持手術,手術環境不達標;手術材料非通過正規供藥渠道獲得或幹脆以假冒真、以次衝好;還有的美容院會用儀器導入而回避注射,打擦邊球。雖然在理論上來說是沒錯,但家庭版的儀器功效很弱,醫療級的儀器價格高昂,美容院一般不會采用;一旦采用就屬於醫療行為,超出了生活美容經營範圍。甚至有一些美容院以儀器為幌子,操作時借口各種理由把顧客的眼睛蒙上,用一種高壓無針注射器將一些材料噴射進入皮膚內,或直接進行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