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市長李高成接到中陽紡織集團公司工人要鬧事的消息時,已經是淩晨4點了。中陽紡織集團公司的總經理郭中姚在電話裏對他說,他們整整做了一晚上的工作也沒有說服了工人們。有兩個副總經理在做工作時,都幾乎挨了打。連離休在家的黨委書記範立剛也受到了工人的圍攻,有兩個賴小子還趁機把範書記家陽台上的玻璃給砸了。公司公安處連經濟民警算上一共出動了百十來號人也沒能頂了事,整個亂成一鍋粥了。公司宿舍區這會兒至少聚集了有三四千人,有幾個領頭的說了,他們明天一早就集體到市委門口請願。總公司接送工人的大轎車聚集了足有二十多輛!聽說還有人正在聯係外單位的車,要是聯係不下,就用大卡車接送,而廠裏的大卡車至少有四十多輛!要真讓這麼多人出去了,不用說別的,隻這近百輛車聚集在市委門口就能把整個市區間翻了天!
剛剛睡下不到兩個小時的市長李高成頓時睡意全無,他披上衣服有些發愣地坐在床上,一時也想不出究竟該怎麼辦。
中陽紡織集團公司是一個有兩萬多工人的大公司。它的前身中陽紡織廠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廠之一。中陽紡織廠的廠齡比共和國的年齡大一倍還多。據說是在慈禧太後手裏興建起來的,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可算是最大最先進的一個紡織廠。而後風風雨雨幾十年,不管是軍閥混戰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也不管是在清末政府手裏,日本人手裏,還是在舊軍閥手裏,中陽紡織廠始終都非常興旺發達。經營有方,運轉良好,資金雄厚,盈利可觀,一直是當時政府的支柱產業。雖然也有不盡如意的時候,但從來都挺得過來,而且基本上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停工停產事件和大的工人鬧事的情況。
解放後,中陽紡織廠經公私合營最後由政府全麵接管,經過了較大規模的技術更新和改造,曾一度大顯風采,著實轟轟烈烈、紅紅火火了一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工業建設,尤其是對當地的經濟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和豐功偉績。1958年大躍進時期,中陽紡織廠大力擴廠,使當時的工人人數幾乎翻了一番。8000多工人一躍為15000多。當時省裏的領導明確指示,中陽紡織廠不僅在規模上,而且在人數的增長和數量上都要成為北方第一。於是中陽紡織廠一下子陷入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困境。由於缺錢,缺技術,尤其是由於同蘇聯斷交,極度短缺由蘇聯援助的機器零件,使工廠的生產幾乎全線癱瘓和崩潰。緊接著便是三年困難時期,直到1964年以後,才好不容易緩過勁來,但紅火了沒幾天,“文革”便開始了。廠裏打打鬧鬧,機器開開停停,一直到了1978年之後,才開始全麵整頓,技術和設備改造也重新開動,生產秩序和生產規模也才得以真正恢複。
1978年到1984年之間可以說是中陽紡織廠最發達、最繁榮。最興盛、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廠裏的工人由15000多發展到20000多,織布機由8000台發展到15000台,設備能力由50萬紗錠發展到80萬紗錠,年產值由一億一千萬元發展到接近兩億!年利潤由2800萬發展到7000多萬!一年的利潤就完全可以建成一個同等規模的中陽紡織廠!到1986年為止,中陽紡織廠曆年來的利潤加在一起,可以修建成十幾個同等規模的中陽紡織廠!1985年,中陽紡織廠正式改名為中陽紡織集團公司,下屬二十多個分廠,與此同時,雄心勃勃的中陽紡織集團公司還兼並了三個即將倒閉的工廠,救活了兩個已瀕臨破產的企業。這是中陽紡織廠的曆史上任何一個階段都無法比擬的,它給國家的貢獻也一樣是不容質疑的。
中陽紡織集團公司在1985年後開始走下坡路,到1986年以後,由盈利走向虧損。國家利稅製度的深化改革,糧棉價格的全麵放開,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確立,國營大型企業的管理不善以及自身包袱越背越沉等等諸多原因,致使中陽紡織廠陷入越來越無法自拔的困境。截至1995年年底,除去外欠的款項,中陽紡織集團公司累計虧損和負債額已達到4.5億元人民幣!而最近的虧損和負債額還沒有結算出來,預計總外債額將接近6億!將成為國家銀行最大的債戶。從1995年2月份開始,公司便已發不出一份工資。到1995年7月份為止,離退休工人和幹部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費也全部停發。從1993年1月份開始,公司的一些分廠便開始停產。1994年底,公司的大部分分廠分公司基本上都處於停產狀態。1995年10月份,搖搖欲墜的中陽紡織集團公司終於垮了下來,公司全線停產,往日紅紅火火、震耳欲聾的中紡公司,頃刻間變成了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