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皇帝的妻子為何稱“後”等(1 / 2)

皇帝的妻子為何稱“後”等

文史快車

皇帝的妻子為何稱“後”

“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商頌·玄鳥》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箋曰:“後,君也。”又《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說:“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書經·總命中》說:“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這些“後”都是指君主,所以在上古時代,“後”是帝王的稱號。如大禹的兒子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後羿”。

曆史上,“後”是一個會意字,“後”在甲骨文裏,左下方是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形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了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上說:“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就是指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中國人民”一詞的由來

“中國人民”這個詞,先秦時代還沒有,當時“中國”、“人民”隻是單獨使用,而且詞義不同於今天。“中國”本意是指京師,《詩經》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指中原地區。“人民”是個複合詞,因為“人”與“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說文解字》上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民,眾萌也。”那麼,“中國人民”作為一個完整的語言單位,是什麼時候才出現的呢?它最早出自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文中有一處說:山西、山東、江南、塞北所出特產,“皆中國人民所喜愛”。這裏的“中國人民”一詞雖與先秦時期的意義並無大差別,但因為它第一次將二者聯係在一起,構成偏正詞組,所以說,是司馬遷最早創造了“中國人民”這一詞彙。

“八戒”究竟指什麼?

《西遊記》中,天庭玉皇大帝手下主管天河的天蓬元帥因醉酒調戲嫦娥被玉皇大帝逐出天界,到人間投胎,卻又錯投豬胎,嘴臉與豬相似。下凡後,棲身雲棧洞,自稱“朱剛烈(豬剛鬣)”。豬剛鬣後受了菩薩戒行,斷了五葷三厭,唐僧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叫做“八戒”。

唐僧為何給豬剛鬣起了“八戒”這個別號?“八戒”的內容究竟是指什麼?

“八戒”是佛教用語,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在家的男女教徒製定的八項戒條: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不打扮及觀聽歌舞);七戒坐臥高廣大床(不眠坐華麗之床);八戒非時食(正午過後不食)。

在佛道合一的《西遊記》中,“八戒”的內容與佛教的“八齋戒”有不少共同點,也有不同的地方。豬八戒渾身都是缺點和毛病,但最終也修成正果,被如來佛封為“淨壇使者”,這與他不斷戒掉自己的毛病是分不開的。

開始時豬八戒“戒”得很不徹底,也不情願去戒。但在各路神仙領導、西天取經小組唐僧組長、孫悟空師兄、沙僧師弟的及時監督和管理、不斷敲打以及耐心幫助下,豬八戒一點一點地去實施了戒行,最終使“八戒”真正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