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秦代管理思想概論(1 / 3)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即位,任呂不韋為丞相。莊襄王卒,呂不韋輔佐年幼的太子嬴政立為秦王,被尊為相邦,專製朝政。公元前238年,21歲的秦始皇開始親理朝政,並在次年罷免呂不韋。始皇重用李斯、尉繚等,自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但秦王朝在始皇及二世的苛法暴政下,公元前206年在農民起義的烽火中滅亡。

一、秦代管理思想的形成

秦王嬴政先後在呂不韋、李斯、王剪等文武大臣的輔佐下,於公元前221年掃滅六國。但是,他管理的國家並不太平,威脅主要來自原來東方六國管轄的地區。秦國采用軍功爵製,激勵全國將士奮勇作戰,從而贏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同時給原東方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六國舊貴族更不甘心就此失去昔日的榮華富貴,他們活動於各地,伺機而動。秦始皇也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局麵,因此,要鞏固統一,穩定統治,他必須在短時期內將秦國原來行之有效的製度推廣到東方六國地區,以秦俗化天下。另外,他也必須正視關東六國地區與原秦國統治區域的差異,要建立一套適用於整個秦王朝統治範圍內的政策。嬴政稱始皇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終始五德之傳,說周朝是火德,秦代周,自然就是水德,“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秦始皇本紀》)。(西漢)司馬遷撰:《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38頁。其用意在於要迅速而準確地將秦的法治原則推廣到全國。

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及其他重要的政治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原本是戰國末期儒學大師荀子的學生。荀子從當時現實政治出發對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使之更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思想上比較接近法家,其管理思想方麵認為要“隆禮重法”,這些方麵對李斯法家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秦代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

秦代嚴刑峻法,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秦始皇和李斯。

(一)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即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莊襄王之子。他13歲即秦王位,但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呂不韋等掌控。公元前238年他開始親理朝政,並設法除掉了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後滅掉東方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500年來諸侯爭戰的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定都鹹陽。他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自此之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地主階級專政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國家,他吸取了戰國時代設置官職的一些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製度和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他還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製,改行郡縣製。他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工作,將“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的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他還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實行“行同倫”,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實行“車同軌”,一車可通行全國。他在原先秦、趙、魏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萬裏長城。命史祿開鑿運河靈渠,使之成為兩千多年來嶺南與中原地區水路的交通要道。從公元前222年開始,他開始修築以鹹陽為中心向四麵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以溝通全國各地。他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加強對思想的控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明代思想家李贄譽之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