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變得蕭條,我國的經濟也深受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人才是每家用人單位更加珍視的。然而,很多領導在考察人才時由於自身或外部的原因總會出現偏差,選用的人才常常讓人大失所望,而很多求職者也常常由於判斷能力差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感到悔恨。
源於這些,我們精心編寫了這本《中國觀人學全書》,以求給用人者、求職者或跳槽者帶去最大的幫助。
韓愈雲:“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要想得到好人才,必須掌握識別人才的方法和技巧。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的劉邵和清代的曾國藩都是曆史上有名的識人大師。
曾國藩曾說:“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及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曆代功臣能夠做到這三點,實在是太難,但曾先生做到了。曾先生的為人處世、經邦濟國和鑒別人才的智慧一向是後人推崇備至的。毛澤東在求學於湖南第一師範的時候就曾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劉邵,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在魏國擔任多種官職,官拜三品,後來執經講學,賜爵內官侯,死後追封為光祿大夫。劉邵思慮玄遠,博學多才,特別擅長評品、鑒別人才。陳壽在《三國誌》中這樣評價他:“該覽學籍,文質周恰。”
本書借鑒了曾國藩的《冰鑒》、劉邵的《人物誌》、諸葛亮和文王等的思想精華,並運用現代科學加以論證,以“如何鑒別人才”為中心思想,由外及裏,由形及心,從性格、言語、類別、識人錯誤等各方麵作了詳盡論述。
本書充分結合了中國古今鑒別人才的經典案例。經典豐富的案例是同類書籍無法比擬的,如孔子聽哭聲辨心性、彭宣識別王莽神不正、司馬昭識魏舒於寒微之中和曾國藩識別江忠源與劉銘傳。同時,充分考慮到中國讀者喜歡從具體事例中去提煉事物本質規律的閱讀習慣,在摒棄湊篇幅之嫌的基礎上,盡量選擇智慧含量高的故事,從而使不同讀者從中讀出不同的思想,充分體現出中國古文博大精深、微言大義的智慧特征。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將選取的古文譯成現代文,使其通俗易懂,符合大眾的閱讀習慣。我們根據文章內容寫了評述,使讀者不僅能一目了然文章內容和論述重點,還能為讀者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為了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更為深刻理解和記憶,我們在編撰時還添加了許多範例作為補充。
書中的“相人之術”隻是前人的一家之語,肯定避免不了其曆史局限性,還需要領導者用科學的治學態度來對待。本書內容可以作為識別人才參考、借鑒之用,但是不能作為識別人才的絕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