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交流平台
大樹進城之“根”
大樹進城是很多城市綠化的慣用手段,雖有“立樹見影”的效果,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違背自然規律,破壞大樹原生長地的生態環境;二是成本高,進城的大樹成活率低,稍有不慎就會勞民傷財;三是大樹進城後,樹體會被破壞,即便成活,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綠化效果。
既然大樹進城有諸多弊端,為何很多地方這種現象依舊“蔚然成風”呢?根源在於為政者的急功近利。
近年來,很多城市都在開展“造城運動”。官員有“造城”衝動,一是“油水”使然,二是政績使然。城市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工程,需要踏踏實實、穩紮穩打地建設,但為政者大多期望“新城”能在自己任期內成型並成為自己顯耀的政績,於是,盲目追求建設速度與表麵靚麗,而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往往會“有待於逐步完善”,這也是近年來出現很多“城市海景”的原因。具體到綠化工程,反正財政有的是錢,既然能“立樹見影”,何不任性一把?
《一棵進城的樹》以詩的語言為一棵大樹代言,折射出城市建設中諸多問題的一個側麵,讀來令人深思!
(讀2015年1月《一棵進城的樹》)
周明欣(河南)
無字的書
在中國曾經有一群知識分子,他們用思想寫有字的書,用行為寫無字的書。有時他們無字的書比有字的書更精彩、更耐讀,帶給讀者的思考更深刻。
1931年,梅貽琦校長麵對鬧學潮被捕的學子,表現出嚴父般的慈愛與責任擔當;抗日戰火燃燒時,馬寅初抬著棺材在重慶大禮堂演講,怒斥特務,視死如歸;張伯苓這位“化緣和尚”把化緣得來的百萬資金全部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傅斯年對胡適推崇而對周作人不屑……這些老先生們的無字著作,像一座座高聳的山峰,令人仰望。他們無字的著作,尤其適合當今那些“缺鈣”的知識分子閱讀,因為當今有些人用思想寫出的有字的書充滿了奉承,用行為寫出的無字的書充滿了諂媚。
(讀2015年2月《我看先生們》)
劉天明(山西)
為什麼嫌丟人?
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人卻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於是出現文中女孩羞於談及下崗的父母、以周身的名牌掩飾家境貧寒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此,你可能會哀其不肖,怒其不爭,指責女孩的虛偽與冷漠,為她的行為感到痛心。可是,我卻另有話說。橘枳之別,隻因環境不同,而社會中尤其是學校裏又是否有人戴上財富與權勢的有色眼鏡,打量與評價這些初涉世事的孩子?再有,作為孩子的啟蒙教師——父母,又是以怎樣的態度與方法去對待孩子此類行為的?是溺愛縱容、矯飾作秀、變本加厲,還是及時製止、積極引導、正確麵對?或許,這才是我們當下最該思考的問題。
(讀2015年1月《沒什麼丟人的》)
邢劍良(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