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心如明月何必照溝渠?
總編視線
作者:董凡
在藝術品收藏這個圈子裏,如果問大家如今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無非就是市場什麼時候回暖?手裏的寶貝如何能賣出個好價錢?事實上,我們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事實:這是一個物化的時代,我們的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被扭曲、被物化了。
我們常常感到身不由己地被世俗的大潮往前推著走,本來我們隻是喜歡收藏而已,結果卻被卷入了商業大潮成為一個買賣人。曾幾何時,我們所心愛的藏品,對我們的心靈來說已經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我認識一個老先生,苦心孤詣地收藏玉帶鉤,在他年邁的時候已經收集了數百枚各種各樣的帶鉤,這可以說是他一生最引以為豪的事情。然而在商品大潮的衝擊下,家人不斷地給老先生施加壓力,最後老先生終於將其一次性轉讓給了一個“土豪”,這些帶鉤對這位老先生來說,個個都是心愛之物,而對那個一次性買進的“土豪”來說,或許也就是一個用來炫富用來炫格調的道具。
我很為這位老先生和那些精美的帶鉤感到惋惜,不知這些帶鉤會不會像舊社會那些被賣到大戶人家的小妾一樣,終究逃不過被拋棄轉手或獨守空房的命運。這讓我聯想到上世紀大收藏家張伯駒為保《平複帖》不惜冒著被綁匪撕票的危險,但其最終卻將《平複帖》等八件價值連城的真跡墨寶無償捐出,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無獨有偶,文化名人周培源也將其一生收藏的國寶級書畫無償捐給無錫博物院。他們之所以將這些心愛的藏品捐出,是因為出於對這些寶貝真正的愛惜,為給這些藏品找到一個最好最安全的出路!與這些真正熱愛收藏的大家相比,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一番呢?我們真的熱愛收藏嗎?我們又是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那些“心愛”的藏品呢?
明代馮夢龍寫過一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名妓杜十娘久有從良之誌,她深知沉迷煙花的公子哥們,由於傾家蕩產,很難歸見父母,便處心積慮地積攢一個百寶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裏,希望將來潤色郎裝,翁姑能夠體諒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嫁。經過長期考驗和尋覓,她選擇了李甲,並且欲將終身托付於他,因而讓李甲四處借高利貸,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銀兩,完成自己從良的心願。投奔他人從良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姐妹們聽說她顧從李甲離開妓院,大家都是紛紛相送,並以資相助為盤纏將百寶箱還於杜十娘。故事的戲眼來了,李甲擔心歸家不為嚴父所容,杜十娘便與李甲泛舟吳越,徐徐圖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貪慕,就乘與李甲飲酒之機,巧言離開,誘惑並使李甲以千金銀兩之價把杜十娘賣給了他,杜十娘明知自己被賣弄,萬念俱灰。她假裝同意他們的交易,卻在正式交易之際當眾打開百寶箱,怒斥奸人和負心汗,抱箱投江而死。
如果以物來比人,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有點像那位出賣杜十娘的李甲呢?說得具體一點,當你看到有一天被你轉讓掉的一個物件在某拍賣會上拍出了天價時,會不會有李甲看到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悔不該當初的心情呢?
市場會潮起潮落,正如鬥轉星移是不變的自然法則,沒有人有能力改變它,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如何麵對它,我們是否會在萬變的市場中堅守自己的收藏原則呢?
其實,無論你我,都需要善待我們手上那些費盡千辛萬苦才得來的寶貝,真的,不要輕易將其轉手給那些隻是圖一時好奇而看上它的人手中,它曾是我們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就算給它找個新主人,也要找那些真正能善待它,明白它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