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的婚禮與習俗(1 / 2)

中國古代的婚禮與習俗

男女成婚,組成新的家庭,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國古代社會,婚禮作為禮儀製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屬中國古代禮儀製度“五禮”中的“嘉禮”,有一套特定的程序和儀式。在後來的曆史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婚禮又形成一些習俗,並賦予新的內涵。

據《儀禮·士婚禮》載,按照西周禮儀製度的規定,婚禮有“六儀”,即6種儀式:

一為“納采”,即議婚,商議婚配。在中國古代社會,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周代以前,婚配是沒有媒人這個角色的。“男女雜遊,不媒不聘。”周代以後,隨著禮儀製度的建立、婚禮的確立,為人做媒的“議婚”才隨之出現。“取(娶)妻如之何?匪(非)媒不得。”

二為“問名”,即詢問女子之名及生日、時辰。經納采,女家同意後,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詢問女子之名和生日。因古人迷信,需占卜女子之名,以預測婚配的凶吉。

三為“納吉”,即訂婚。若占卜預測婚配吉順,男家送禮物至女家,以示正式確定婚配。

四為“納征”,即送彩禮。正式訂婚後,男家再向女家送玄纁(作為儀物的幣帛)、束帛(5匹帛)、儷皮(成對的鹿皮)等貴重禮物,以示感謝之意。

五為“請期”,即確定成婚吉日。送彩禮後,男家再經占卜,確定成婚之日,並告知女家。

六為“親迎”,即迎接新娘,後代亦稱迎親。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

成婚之日,在女家,新娘的父親親自迎於門外,接新郎入室。待行禮之後,新娘即隨新郎離開自己家。新郎先親自駕車,請新娘坐於車上。之後他再將車交給馭手駕車上路,自己則乘另外的車先行,趕回家中。待新娘到門外,由新郎迎入家內。新郎家設宴慶賀新婚。席間,新郎、新娘須舉行“同牢”、“合巹”儀。同牢,係新郎、新娘同吃供祭祀的肉食,以示共同生活的開始。合巹,係將一個葫蘆分作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持一個瓢以酒漱口,以示相親相愛、合為一家之意。

宴後,新郎、新娘脫去禮服,入新房。新郎親自摘下新娘頭上的纓(彩色的帶子,古代女子自訂婚後就係於頭上),撤去蠟燭,婚禮即告結束。

第二天早晨,新娘還要行“見舅姑儀”,即拜見公、婆,分別向他們進獻棗、栗、腶脩(經錘搗,加薑、桂的幹肉)等禮物,以示對公、婆的敬重。

按照周禮的規定,必須“六儀”齊備,才算正式建立婚姻關係。在“六儀”中男家向女家贈送大雁作為禮物,係取燕飛南北、和於陰陽之意,喻指男女成親。

隋唐以後,婚禮的“六儀”仍基本保留。但隨著內地和周邊民族的交往日趨頻繁、密切,北方一些遊牧民族的婚俗也被吸收到婚禮中。其中,婚禮在“親迎”儀中又增添了新的內容,並形成一個高潮。

唐代在舉行婚禮“親迎”儀時,新郎在儐相的陪伴下去女家迎接新娘。在女家的門前,新郎要被女家的親屬調笑、戲弄,甚至撲打一番,稱為“下婿”。新娘在室內梳妝打扮後,卻遲遲不肯出門,直到新郎詠詩催妝,方才起身。臨行前,父母還要贈言,並將“皂羅”(即後世的蓋頭)蒙在新娘的頭上。待新娘登車啟程時,女家親屬還要圍車阻行,稱為“障車”,以示對新娘的惜別之情。

新娘到達新郎家後,先要跨過放在地上的馬鞍,喻示平穩、平安。而後與新郎一起進入青廬(臨時搭建的青布幔帳),舉行“交拜”儀,亦稱“拜堂”。古人認為,男女結合為陰陽相合,且由此繁衍後代,故先拜昊天(天神)、地祇(地神);新娘出嫁到男家,便成為新郎家的新成員,故二拜父母等長輩(亦稱高堂);男女結合,共同生活,白頭偕老,故相互對拜(亦稱交拜)。婚禮的“三拜”禮由此而世代相襲。之後,還要舉行同牢、合巹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