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2(1 / 2)

明日是明天

他第一次入住「和諧之家」(香港社會福利署轄下供因家庭問題人士暫宿的院舍),是在五歲的時候,當時和現在的情況差不多,一幕幕暴力血腥的畫麵,在他的內心刻下永不磨滅的烙印,他想尖呼狂叫,無奈小小年紀的他,始終震懾於父親的淫威下,不敢吱聲,是個百分百的無助兒童。

事隔三年,這三年內,他一共入住過和諧之家六次,平均每半年入住一次,對這裏感覺並不陌生。這裏有一個花園,他和母親進來之後,閑來總在這個花園裏靜靜坐著,幾小時的光景,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逝去。其實,說是「逝去」也可能並不貼切,那些難熬的日子,總是如此無聲溜走,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說法:「時間是治療傷痛的最佳良藥」,可能他跟他的母親有較佳體會。因此,說是「逝去」,倒不如說是「送走」,皆因他跟母親的傷痛都隨著時光,一次又一次褪淡,但半年之後,他們又要住進來了,傷痛更甚。這種惡性循環,足足延續了三年之久,如今已是他們第六次住進和諧之家。

其實,社工也有跟進他家的個案,由於母親表示願意維係這段婚姻,社工一回接一回地、不厭其煩地接觸母親與父親,不斷作出輔導。父親也一回又一回地表示悔疚,母親也一回又一回地原諒他,可是不到半年,父親又再故態複萌,開始對母親使用暴力,而且情況一次比一次嚴重,母親無法忍受,但還是忍了下來,始終,她是舊社會的女性,「嫁雞隨雞」、「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在其心中盤根深種。

他的名字叫柯啟明,今年剛好八歲。說是「剛好」,其實是由於他在三年前五歲的時候,首次目睹父親暴力對待母親,五歲之後的第三年,他「剛好」是八歲。當時,啟明並不太了解什麼叫「暴力」,隻知道父親是在對母親不好。啟明跟母親的感情很好,父親在外工作,母親當全職家庭主婦,是她負責起兒子和丈夫的日常生活,幼小的啟明是獨子,她對他疼愛有加,就像很多母親那樣,他是她的心肝寶貝,對他關懷愛護、無微不至。她也常常教導兒子要尊重父親。

「啟明,」她老是語重心長:「你要好好對你爸爸,記住,他才是一家之主。--你喜歡爸爸嗎?」

「喜歡!」他雀躍地回道,天真無邪。事實上,那時候的柯先生柯鬆山,是個盡責又友善的父親,負擔起一家人的生計,在外努力工作,在家對妻兒也是非常的好。柯啟明真心喜歡他,不是裝的,五歲的孩子就是童言無忌、心直口快。

隻可惜,後來母親再也沒有問過他「喜不喜歡爸爸」這個問題,不消說,丈夫的改變,兒子是看在眼裏,雖不太明了大人的事,但這種情況就算是孩子也總該略知一二--他的爸爸在虐待他的媽媽,這個爸爸是壞人。孩子總站在母親的一方,畢竟是朝夕相對,感情自然好。孩子跟母親的感情,比跟父親的來得深厚,可說是一則不變的定律。

一個八歲的孩子,不斷目睹父親虐打母親,一顆小小的心靈,已是像千百萬支箭插著,痛得淌出血水。母親是他生命的全部,但這個壞人爸爸卻在毀滅他的母親、毀滅他的生命,他感覺到母親的痛楚,他的心卻更痛,母親的痛是在肉體,他呢?傷痛遍布他的全身。心靈的痛,遠比皮肉的痛來得厲害。他多麼想代替母親去受罪,這樣起碼可以減少心靈上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