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簡介
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係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等的社會活動。『言*情*首*發www.Klxsw.com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這些教育加在一起對孩子的引導作用相當重要。
二、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孩子的家長,怎樣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事實證明優秀的家長,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優秀孩子的秘訣。家庭是孩子啟蒙的老師,家長是孩子首任的老師,因此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的效仿源。無數事例證明,孩子優劣習性和行為習慣,最初源於家長,甚至影響改變孩子的一生。
此書從孩子的成長心理問題,行為習慣,學習、品性,愛好、潛能、習慣、品德,做人做世,能力情商等方麵入手,采用了眾多生動的事例,從寶寶出生到中學成長過程中都做了詳細剖析,並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實用性。
當家長為教育孩子不愛學習,習慣不好,不聽話感到迷茫的時候,這些潤物無聲的方法將解除家長們的苦惱和迷茫;閱讀此書,家長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用心挖掘孩子的潛能,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發光的金子,在家長循循善誘下,讓孩子在健康中成長,在智慧積極快樂中成為優秀的人才!
1、父母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是最久的,當你到八十歲了,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學校卻沒有如此的大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2、現代家庭基本上是2-6個家庭成員麵對一個孩子,而學校教育是2-6個教師麵對幾十上百個孩子,差距顯而易見;
3、孩子學習並不隻是學習知識,還要學習做人、做事等等,在我們中國的教育體製下,老師基本上教給孩子的是知識,而缺乏做人、做事、以及孩子人格的培養等等,父母在自己的言傳身教中,對於這些品格的培養所體現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個人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於後者,孩子會深受影響的。有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少年犯,都是由於家庭原因導致的
三、學校的教育問題
1、父母的知識有限,不可能在各個方麵都能給予孩子很好的教育與引導,必須要有更專業更多的人來共同教育孩子,學校是最好的選擇;
2、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一個個體想很好的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就必須要與外界接觸,學習與人相處、交往的能力,然而家庭卻不能很好的提供這樣的場所,學校是必選,孩子們年齡都相差無幾,相處起來容易;
3、學校有嚴格的規章製度,對於培養孩子的法製觀念,犯錯就得接受懲罰,都是很有用的,然而家庭卻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家庭都沒有嚴格的家庭規則;
4、學校是一個評級係統,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夠很好的發現自己的長處、短處,與別人相比自己的優勢與略勢在那裏?從而更好的給自己定位。
1、父母的知識有限,不可能在各個方麵都能給予孩子很好的教育與引導,必須要有更專業更多的人來共同教育孩子,學校是最好的選擇;
2、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一個個體想很好的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就必須要與外界接觸,學習與人相處、交往的能力,然而家庭卻不能很好的提供這樣的場所,學校是必選,孩子們年齡都相差無幾,相處起來容易;
3、學校有嚴格的規章製度,對於培養孩子的法製觀念,犯錯就得接受懲罰,都是很有用的,然而家庭卻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家庭都沒有嚴格的家庭規則;
4、學校是一個評級係統,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夠很好的發現自己的長處、短處,與別人相比自己的優勢與略勢在那裏?從而更好的給自己定位。
一.德智並重
孔子教學很注重人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的統一,提出了“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一論斷,認為德才兼備、表裏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的教育內容是德才並重,尤其加強道德教育。他說:“君子無終食之問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總概念。“仁”的內涵非常廣泛,如“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更包括愛人、忠、恕、孝、悌、恭、寬、信、敏、惠、勇、敬、溫、良、儉、讓、誠等一係列美德。但每種美德都隻反映仁的一個側麵,隻有將它們集合之,才稱得上仁,但其核心卻很簡單,就是“愛人”。要做到“愛人”,必須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為培養封建社會的“君子”而服務的,但它形成於德育實踐過程中,基本反映了德育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我們當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
智育主要是指使人獲取知識、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孔子認為除了極少數的“聖人”外,絕大多數的人要獲得知識與技能必須“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論語.季氏》)。“學習”一詞就來自孔子的“學而時習之”,可見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以良好的學習方法,其次才能以之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這一指導思想和我們現在的某些單純的應試教育、技能教育相比,無疑更具備正確性。
孔子是智育與德育並重的。因此,他教導弟子:“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要求弟子們學習目標在“道”,執守於“禮”,遵依於“仁”,而遊憩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之中。在教學內容上,也與其培養目標相適應,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與德育之間,孔子既重視智育,更重視德育,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做學生的人,在家便孝順父母,出外便敬愛尊長,做事謹慎而又誠實可信,能與眾人友好相處而又親近有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在注意道德修養的同時,有剩餘的力量,就去學習文文化知識,在德、智並重的同時,還是將道德修養放在了學習的前麵,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實踐中也確實注重德育為先,他對弟子的教育,始終貫穿著道德的主線。
我們隻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轉“以考試成績定成敗”的指向,將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學考試之中,尤其是後者要定出相應的有權威的指標,從根本上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關鍵時不要”的重智輕德現象。
二.教學態度
孔子的一生身體力行地實踐“禮”、“仁”,在教學態度上也是嚴肅認真的。
他說:“當仁,不讓於師”。他承認“青出藍而勝於藍”的道理,認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他教弟子努力好學,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還教育弟子虛心向別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貢說孔子:“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學無止境,“學而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要活到老,學到老。
教導別人而不疲倦,更可體現出孔子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論語》中兩次記錄了孔子說“誨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一直體現著"誨人不倦"的精神。孔子從三十歲左右開始辦學,四十多年間從不間斷地進行教學活動,即使在他周遊列國的時候也沒有中斷過。為此,孔子一生培養了許多學生。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本著耐心說服的態度,有的學生思想品德較差,起點較低,屢犯錯誤,他也不加嫌棄,耐心誘導,造就人才。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為食”,被人視為庸人,孔子卻不厭其煩地教育、引導子路,最終將他培養成才。這也是孔子誨人不倦的結果。
並且孔子對弟子無所隱瞞,“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表現。在教育弟子時,孔子要求弟子不隻是接受自己的教育,還要廣泛地以賢者為師、以能者為師。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主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謂“有教無類”,從字麵上講,就是不分貴賤貧富,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具有全民教育主義的思想。可見孔子收徒的學費是十分低廉的“十條肉幹”,這使得孔子的學生成份構成主要以貧賤子弟居多。根據考證,孔子的學生中,除了極個別的學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等之外,其餘大多數皆出身貧寒,如子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誌伉直,冠雄雞,佩豚,陵暴孔子。”像個地鄙流氓;子張乃“魯之鄙家也”,同樣出身貧賤;特別是顏回,據《論語》所載,居陋巷,簞食瓢飲,死後連下葬需用的槨都得靠同學們讚助,是孔子學生中最為貧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對象擴大到平民老百姓,這亦如他把仁愛的對象擴展至所有的人,是因為在孔子看來,人作為存在無論其社會地位如何,都有著其內在的價值與尊嚴,都有著不同於動物且優於動物的潛能與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現人的價值,開掘人的潛能與可能性。
教師自己要長年累月,默默耕耘,為培養後一代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認真教學培養學生為天職。
三.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教”與“學”是緊密相連、難以分割的,教學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孔子的教學方法可謂獨樹一幟,別具匠心。
孔子的教學主要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例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這就是交互式教學的一個範例。“循循”,有次序,“誘”,引導。可見孔子善於有次序地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識,並親自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舉一反三,步步深入”,這同時也是治學的一種重要門徑。以這種方法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更能開發他們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分析水平和自學水平。它發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符合學生在認識上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
因材施教。現代科學認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個人智力迸發的領域的廣狹、時間的早晚、表現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須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時間不同、年齡相差較大、各人情況相異。但是,孔子都了解他們。弟子們的道德、品行、學習態度、學業進展與特點、個性(“辟”、“鹵莽”)、天賦(“愚”、“魯”)、經濟狀況,乃至居處(“陋巷”)、飲食(“一簞食”、“一瓢飲”)、生活習慣(“晝寢”)等。《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思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思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發問人的特點給出不同的解答,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應用。隻有這樣按照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具體情況具體指導,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既具有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進而全麵提高智力水平,發揮創造性思維和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差異,充分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相應的指導,充分培養學生的智力,不能作統一的要求,不要抹殺學生的個性。
注意啟發式。“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以三隅反,則不複也’”。這是指教導學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要使學生能夠聯想、對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這裏含有兩種意思,一是學生要有強烈的求知願望,一是學生要有解決疑難的迫切要求。這時加以指點,其效果當然很好。我們在教學的實踐中,即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切實轉變觀念,讓學生具有真正的主體性,要恰當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個“度”,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
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隻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一口氣讀完不過腦子,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如《先進篇》中,記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陪孔子坐時進行的一場討論,就是突出一例。弟子們不僅毫無拘束地自述誌向,還反問了孔子一些問題,孔子加以指點。這樣,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又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先有一定的知識材料作憑借,才能進行有效的思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僅僅要求學生把書本上現成的知識學會,還要教給他們如何獲得新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
激發興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孔子將“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他認為學習過程本身應該充滿樂趣,應讓學生從中獲得情感的滿足。
溫故知新。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指溫習舊知識,就能得到新的體會、新的發現,這是孔子治學經驗的總結。溫習舊的知識,不僅可以鞏固已有的學習收獲,還能因知識麵的擴大,實踐經驗的增加,從舊有的知識中得到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