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蝴蝶
在一次聚會上,一位企業老板很感慨地說,他從讀中學就開始看甘肅出版的《讀者》雜誌(以前叫《讀者文摘》),一直到現在。隻要人們提起愛情小說,提到蝴蝶的故事,他就會想起《讀者》曾經刊載的一篇小小說“永遠的蝴蝶”,並且能夠背誦出小說的內容。說完,他當場給大家朗誦:
那時候剛好下著雨,柏油路麵濕冷冷的,還閃著青、黃、紅顏色的燈火。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看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麵。我白色風衣的口袋裏有一封要寄給南部的母親的信。
櫻子說她可以撐傘過去幫我寄信。我默默地點頭,把信交給她。
“誰叫我們隻帶一把小傘哪。”她微笑著說,一麵撐起傘,準備過馬路去幫我寄信。從傘骨滲下來的小雨點濺在我眼鏡玻璃上。
隨著一陣拔尖的刹車聲,櫻子的一生輕輕地飛了起來,緩緩地,飄落在濕冷的街麵,好像一隻夜晚的蝴蝶。
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隻是過馬路去幫我寄信。這簡單的動作,卻要叫我終身難忘了。我緩緩睜開眼,茫然站在騎樓下,眼裏裹著滾燙的淚水。世上所有的車子都停了下來,人潮湧向馬路中央。沒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麵的就是我的蝴蝶。這時她隻離我五米,竟是那麼遙遠。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裏來。
為什麼呢,隻帶一把雨傘?
然而我又看到櫻子穿著白色的風衣,撐著傘,靜靜地過馬路了。她是要幫我寄信的呀,那是一封寫給南部的母親的信,我茫然站在騎樓下,我又看到永遠的櫻子走到街心。其實雨下得並不大,卻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場雨。而那封信是這樣寫的,年輕的櫻子知不知道呢?
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
他的朗誦聲情並茂,真情流露。朗誦結束,大廳裏靜悄悄的,靜得可以聽到人的呼吸聲。兩分鍾後,如雷的掌聲從四周響起,不少人的眼裏含著淚水。
他說,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是10多年前。那一天,他在大學的宿舍裏看書,讀到了《讀者》刊登的台灣著名作家陳啟佑的這篇作品。很巧,收音機裏也傳出了作品的配樂詩朗誦。那一刻,他感覺全身像觸電一樣,無法抑製心情的激動和身體的顫抖。10多年了,當初的情景和感覺他記憶猶新。
那次“觸電”,讓他永遠記住了“永遠的蝴蝶”,也在心裏為《讀者》騰出了一個永久的空間。10多年來,每一期新的《讀者》都會陪伴著他,從來沒有間斷。有一段時間,他以為《讀者》定位的對象是涉世之初、追求成功的人們,就像當初自己一樣。後來他發現,無論自己擁有多少財富,無論自己在社會上多有地位,《讀者》一樣可以讓他感動和產生心靈震撼,就像那一隻永遠的蝴蝶。
《讀者》影響了他的為人,也影響了他經營企業的方式。閱讀《讀者》成為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在他的影響下,兒子也喜歡上了《讀者》,新雜誌一到,就和爸爸爭搶,想先睹為快。
人氣超過20年
“永遠的蝴蝶”效應發生在很多《讀者》的讀者身上。在不少人的兒童時代,《讀者》扮演著他們的識字課本的角色。當他們人到中年,依然讓《讀者》相依相伴,或者讓《讀者》成為下一代的識字課本和人生啟蒙讀本。
在市場經濟時代,在中國8000多種期刊市場中,《讀者》的命運不得不讓同行和企業家們刮目相看。因為《讀者》也是產品,隻不過它是一種文化產品,用有形的載體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既然是產品,就不能忽視它的營銷業績。《讀者》以前不刊登廣告,1994年才開始經營廣告,當年收入110萬元,後來連年翻番,2003年的廣告收入達到3000萬元。《讀者》一年發行的碼洋為1.8億,加上廣告收入,雜誌社每年的產值達到兩億元。這兩億產值的背後,卻隻有40多人的精幹團隊。
1981年創刊至今,《讀者》人氣旺盛,影響力在很多人的心中超過了20年。不少家庭20多年持續訂閱,三代人同堂閱讀。不斷攀升的發行量證明,這種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到2004年,《讀者》的月發行量達到800萬冊,成為亞洲期刊發行量第一的綜合類期刊。世界期刊聯盟的統計表明,《讀者》已成為繼《讀者文摘》、《國家地理》、《時代周刊》之後,在世界發行量排名第四的綜合類期刊。除《讀者》在中國外,另三家雜誌全在美國。
《讀者》迄今累計發行8億冊,對億萬中國人的情感和精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在《讀者》是半月刊,單期發行量400萬冊,假如每本雜誌有10個人傳閱,意味著每期雜誌的影響範圍是4000萬人。2003年,《讀者》開始在美國和加拿大發行,影響力進入北美市場,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