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溫州借貸危機:根源與解決之道(2 / 2)

具體到中國情景,當前民間借貸中的高利貸狂歡,就是畸形製度催生之下的無奈現象。溫州資本向來活躍,從樓市、煤市等到資本市場,從內地到海外,無處不有曾閃現其身影,然而,近些年的政策變化,使得這些資金麵臨缺乏投資渠道,轉而借道民間信貸謀求利潤。

於情於理,民間借貸無可厚非,高利貸也可視為一種行政壓抑之下而可理解的市場補充行為。但是,這並不構成官方救助的道德資本,因此,筆者並不讚同官方出麵以“穩定局麵”的理由施之援手。

首先,高利貸乃至民間借貸屬於市場行為,無論是獲利還是虧損,雙方契約能否完善履行,並不在於政府職責之內。如果政府因考慮其外部負麵效應而援助,對於全體納稅人而言並不公正,甚至可能有解救利益集團之嫌。其次,當前溫州情況雖然緊急,但是並不迫切到“大到不能倒”。從中國的曆史經驗來看,地域的局部危機並不總是擴張到全局,譬如20世紀90年代的海南。

泡沫總是從最高處幻滅。溫州民間借貸有多普遍?根據溫州官方的數據估算,民間借貸的規模已超過1200億元;同時,民間介入程度之高也令人咋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分支機構的調查,2011年上半年,溫州有89%的家庭個人和59.67%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由此而見,官民皆貸並不誇張。溫州危急,無非是其介入民間借貸之深的極端後果,其他地區難以與之比肩。根據中金公司的相關報告顯示,中國民間借貸餘額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長38%,約為3.8萬億元。按照這一估算,這一數據僅為中國銀行體係總貸款的7%,並不值得過分恐慌,市場的反應有過激之嫌。

最後,如果管製是高利貸橫行的成因,那麼再多一些行政手段加強政府之手對於經濟體係的介入,無非是飲鴆止渴,繼續造就管製的慣性。長期以來,金融資源的分配與經濟的貢獻度如此非市場化錯配,自然會導致各類糾偏行為,對於根本症結視而不見並非真正對策。

以應急維穩對待,表麵的潰爛縱然暫時遏製,但是內生疾變則可能漸入膏肓。為今之計,首先,短期可以考慮對於局部地區中小企業的定向寬鬆;其次,應該重新評估當前緊縮政策,在如今外圍環境不斷惡化之下,尤其應該考慮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同時提高利率的組合拳;最後,對於利率市場化以及金融業的開放,不應該一再拖延,而應該有所擔當地大刀闊斧推出——否則,即使眼前局勢暫緩,也不能阻止未來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