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企業借貸困局的又一道枷鎖(2 / 2)

中國的地方政府這兩年將迎來還債的高峰,2011年、2012年到期償還的占24.49%和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償還的分別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後到期償還的占30.21%。我們來假設,如果地方政府和他們的平台總債務為10萬億元,並且所有債務為銀行債務,2011年應交利息大約為6000億元。這是一大筆錢,光利息就相當於2010年地方政府稅收收入的20%。

地方政府欠債還錢,終歸民眾埋單

聯想到最近幾年國外時有政府破產的新聞,這讓我對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非常不安。欠債還錢,很多讀者會問,這些債務還得起碼?地方政府拿什麼還?

首先,對於地方政府而言,肯定是不會單純靠稅收來還債。上麵也說到了,2011年,預估地方政府光利息就要付6000個億,這個利息占到了稅收的20%。先別說本金,光利息就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來。

那麼怎麼辦?靠什麼來還債。

一是靠賣土地,拿賣地的錢去還債。中國的地方政府在2009年大舉借貸,全年淨增約3萬億元貸款,其中2009年上半年為舉債高峰期。而地方政府的國有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融資平台日後還債的主要來源。這種借債開發、賣地還債的城市建設模式將地方政府進一步捆綁在了土地財政上,會造成地價、房價居高不下,城市建設盲目求大。

二是靠征稅,立一些新的明目來征稅。央行行長周小川對於地方政府還債,提出了“市政債+財產稅”的組合方式。2011年4月,周行長在出席清華大學金融高端講壇時指出,市政債和財產稅的搭配組合,有助於解決中國城鎮化發展的融資問題。談及市政債如何償還,周小川表示,一種償還方式是一般性財政收入,包括財產稅,財產稅可依靠房產稅形式推行,也可單獨設立新稅種。另一種償還方式是對地方政府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采用“使用者付費”的形式,如公路收費。

三是進行剝離貸款。將部分債務轉入數家新設立的公司,即所謂“要有一個主體來進行債務重整”。2003年工、農、中、建四大行改製前,不良貸款餘額高達19992.27億元(絕大部分是政策性貸款),不良貸款比率高達21.38%。而按照銀行上市條件,不良率必須在4%以下。為此不得不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承接1.7萬多億元的銀行壞賬……之後,再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由彙金公司出麵注資,而後發H股、發A股,四大行悉數上市。

四是拖欠,欠著工程款等不還。這些經常我們在報道或者網上看到。例如2005年,河南省幾批拖欠工程款的政府性投資項目建設單位被曝光。這些政府投資項目拖欠工程款時間短的3年,長的14年;拖欠工程款數額小的64萬元,數額大的3000萬元。由於一些市、縣、鄉政府領導對清欠工作態度消極,有的以種種借口久拖不還,致使清欠工作進展緩慢。

以上四種是地方政府在麵對債務時,可能和即將采取的措施。當然,這些措施最終還是由民眾來埋單,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有讀者會表示懷疑,地方政府欠債,關我什麼事情。那我們就來逐一分析以上的四個措施。首先是第一個,政府靠賣地賺錢來還債,為了盡快還債或還更多的債,是不是就會想方設法提高土地出讓金?這個土地出讓金一高,房子的成本是不是高了?房價是不是更高了?當房奴的時間是不是就更長了?第二個是征稅,這個不用說,征稅肯定會加重民眾以及企業的負擔,另外,所謂的對地方政府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采用“使用者付費”的形式,其實質就是讓收費公路之類遙遙無期地永遠收下去。第三個剝離貸款,這個更顯然了。多少國字號企業欠下的爛賬,最後由股民埋單了事。如今這些地方政府欠下的債務又開始讓股民埋單了,而且數額更大。2011年以來股市大跌,市值損失數萬億元,至少有一半就是地方投融資平台惹的禍。第四個拖欠,這個政府欠企業或者個人的錢惡意不還,必然引起社會動蕩和不安,遭殃的還是普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