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銀行“吸儲大戰”:無儲就無貸,銀行也沒錢(2 / 2)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人民銀行從去年開始連續八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使得大銀行這一比率已達到19.5%的曆史高位。這也意味著,銀行每100元存款中,有19.5元必須存入央行作為風險準備金。按每次上調凍結3000億元資金計算,八次上調至少可凍結2.4萬億元,大致相當於10家中小型銀行的總資產。再加上銀行自身預留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和風險撥備,賬麵上的錢顯然就弄得不富餘。此外,2010年年末以來投資新股收益不斷走高,市場增發新股的節奏也沒有放緩,這樣股市分流了不少資金。

第四個原因是7000億元存款“搬家”。央行2010年10月公布:2010年10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1769億元,同比減少1128億元,其中居民存款減少高達7003億元,創下了2009年以來的新低。那麼如此大規模的居民存款減少,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高達7000億元的存款又流向了哪裏?

眾所周知,銀行的錢其實多數都是老百姓個人的存款,2010年以來,由於CPI持續升高導致負利率加重,一些民眾不得不取出來購買可以保值的投資品,如黃金、基金以及一些收藏品,商業銀行就局部出現了儲蓄搬家的現狀。部分商業銀行不惜一切手段招攬儲蓄,這樣就造成了所謂的銀行間的“吸儲大戰”。

其實我認為,除了上麵4個原因導致向來無比很牛的銀行竟會缺錢的原因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銀行自身的結構失衡。國家的支持和曆史形成的市場壟斷並沒有成就中國大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一邊是天量放貸,一邊是沒完沒了的再融資,不僅積聚了銀行的風險,也不利於發揮銀行信貸資金對經濟轉型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銀行依靠一次次的大規模融資,以及攬儲惜貸,並不是治病良方。要想解決商業銀行缺錢的問題,隻有從根本上調整結構,比如發展風險權重低、資本占用較少的業務,如中間業務,銀行可以以中間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收付、谘詢、代理、擔保、租賃及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並收取一定費用。我們看西方發達國家,歐美各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國花旗銀行收入的80%來自於中間業務。相比之下,中國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上的競爭力明顯不足,盈利主要還是賺取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而過於依賴存貸款業務,使得部分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與資產規模的擴張難以“匹配”。因此不論中國商業銀行如何的大手筆融資,瘋狂攬儲惜貸,進行“吸儲大戰”,最終還是會有一天遭遇資金短缺難關。對於中國商業銀行而言,調整盈利結構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