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懼資本市場的泡沫(1 / 1)

何懼資本市場的泡沫

手記

在這一期《英才》雜誌中,有好幾篇文章都提到了一個問題:A股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問題。

文章大體分為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者是說股市繁榮甚至適度泡沫,會帶動投資,刺激消費,從而提升整體經濟的活躍度;另一類觀點則認為股市的暴漲非但沒有降低社會企業融資成本,卻吸引了大量的實業資本蜂擁而入,反而抽血了實體經濟。

兩種觀點可能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們真的需要較真地去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割裂開來看嗎?

無論眼下A股市場的熱鬧景象與實體經濟仍在探底的狀態有多大的反差,它們都是中國經濟的不同側麵而已。我們需要關心的是在表象之下,中國經濟的根基是否依舊堅固,是否能夠支撐轉型升級所要經曆的陣痛期,甚至是磨難期。

回想一下,2000年前後的網絡科技股領銜的資本市場泡沫,在泡沫消退後,網絡科技公司覆滅了嗎?非但沒有,反而開始加速成長,形成更強大的新經濟浪潮。

恰恰在那一輪網絡科技股的資本泡沫之下,蘋果、穀歌、亞馬遜這樣的超級公司迅速爆發。在中國亦是如此,除了門戶三劍客外,騰訊、阿裏這樣的如日中天的公司,也是在挺過了泡沫消退的那個階段後,才真正崛起成為巨頭的。

經濟發展總是呈現出波浪式遞進,螺旋式上升的。三期疊加下的中國經濟固然從增長的角度已無法與上一個十年相提並論,但從工業時代跨入互聯網時代的這個檔口,我們何必悲觀於短期經濟增長的頹態,而看不到創業創新的大潮正在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未來源泉?

其實,這幾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已經非常明確,去庫存、淘汰落後產能甚至摒棄落後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金融服務業,以及“一帶一路”這樣的國家戰略出台,都是在夯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

從微觀經濟層麵看,我們觀察到了過去很多傳統行業領域裏的大公司也已經大刀闊斧的進行轉型升級,比如房地產行業的萬達,正在去地產化,全麵轉型為商業投資型公司;零售行業的蘇寧電器,也已褪去傳統行業的外衣,成為O2O的商業平台型公司。

在更多的行業領域中,產業+互聯網的融合正在孕育各種各樣的新型公司。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宏觀經濟的起伏之下,企業的自我平衡和修複的能力。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價值發現的功能再度被喚醒。

雖然,眼下資本市場的局部泡沫確實存在,但我們也沒必要畏懼泡沫過後一地雞毛。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脈搏的強動在資本市場上自然會放大成急漲快跌,這並不是多麼可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