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親密一個合理的距離(2 / 2)

人際距離

人際距離是溝通與交往時,個體身體之間的空間距離。通常影響人際距離的因素主要有性別、環境、社會地位、文化、民族等。美國學者霍爾提出了4種人際距離的概念。

公眾距離(12~25英尺)在正式場合、演講或其他公共場合溝通時的人際距離,此時溝通往往是單向的。

社交距離(4~12英尺)彼此認識的人之間的交往距離。商業交往多發生在這個距離上。

個人距離(1.5~4英尺)是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此時,人們說話溫柔,可以感知大量的體語信息。

親密距離(0~18英寸)這是親人、夫妻之間的溝通和交往距離,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剌激。

如何把握

小韓的案例是否也正映射了現實生活中的你?如何把握親子關係的距離更為恰當?童年期親子關係的距離為三階段模式:

第一階段 父母控製(6歲以前),大部分重要決定由父母作出,完全依賴。

第二階段 共同控製(6~12歲),父母在一定距離內監督和引導兒童的行為,加強兒童的自我監督行為,教兒童知道何時尋求父母的指導。

第三階段 兒童控製(12歲以上),兒童自己作出眾多的重要決定不完全依賴父母,和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果兒童與雙親交往少,會出現低社會行為,如傾向內部言語,與他人保持距離,不願參加群體活動等;如兒童對雙親過分依賴則會形成高社會行為,如總是尋求接納,表現忙亂,要求給予注意;如果兒童與父母適宜地溝通、融合,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無論群居或獨處都會有滿足感,並能根據情境選擇屬於自己的行為方式,人際關係較好。

如果雙親對兒童既有要求又給他們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種自主權,會使兒童形成民主式的行為方式:雙親如果過分控製,則易於形成專製行為方式,如兒童傾向於控製他人,易獨斷專行:或者形成拒絕支配式的行為方式,表現順從,不願負責,拒絕支配他人:或者焦慮過重,防禦傾向明顯。

對親人的愛,應該親密有度,如果我們能給親密一個合理的距離,就會使親子關係更加和諧,對人真誠、友愛、關懷、體貼,理解與寬容,就有可能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最終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