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內蒙古自治區價格監測及預警工作的幾點建議
經濟工作
作者:黃建宏
價格是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是市場經濟運行狀況的晴雨表,也是各級政府施行調控決策的重要依據。近兩年來,糧食、肉類、食用油、蔬菜等食品價格及部分重要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CPI指數也一直呈高位運行狀態,價格壓力不斷加大,對社會生產及人民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此背景下,加強地區價格監測,做好價格預警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做好價格監測及分析預警工作,對重要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進行信息收集、處理,並向決策者提供及時、準確的價格信息,對於優化調整生產結構、控製物價平穩發展、引導市場穩定運行具有重要意義。科學建立和完善價格監測及預警機製,也成為全區各級政府搞好物價宏觀調控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當前價格形勢嚴峻性分析
今年以來,由於部分農產品供求緊張、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及全球性貨幣供給過度等因素影響,國內物價上漲快速,通脹預期增強,全年物價上漲的壓力不容忽視。首先,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壓力不斷增大。我國是鐵礦石、原油等初級產品進口大國,近年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直接推動國內原材料價格、加工工業品價格以及生活資料價格上漲;第二,過度投資對物價的拉動作用逐漸顯現。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為穩定經濟發展,國家出台“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各地政府亦紛紛出台相關投資刺激政策,我國投資快速增長。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CPI曆史數據分析,兩者之間呈高度相關關係,CPI漲幅一般滯後固定資產投資1-2年,前期的高投資可以認為是本輪物價上漲的一大誘因;第三,高貨幣存量加大通脹壓力。曆史經驗表明,過多貨幣最終會導致通貨膨脹,2000年我國M2與GDP的比值為1.36,而2010年則升至1.82,貨幣供應速度遠大於GDP增長速度,過多的流動性必將加大通脹壓力。另外,不法經營者散布漲價信息、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遊資囤積居奇操縱相關商品價格等行為,也會造成部分商品尤其是食品價格的異常波動。
從內蒙古自治區情況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繼續上漲,生產資料價格調整壓力較大,尤其是在流動性充裕、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未來以食品類、住房類及個人用品類主導的價格上漲短期內難以根除,全年物價形勢不容樂觀。2012年上半年,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總體消費價格水平高於上年同期。一是價格上漲的波及麵有所擴大。八大類價格指數呈現出七漲一降的態勢,上升的有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七類指數。食品價格漲幅為7.8%,其中鮮菜、肉禽及其製品、水產品價格漲幅較大,分別為20.2%、12.8%和11.2%。交通和通信價格指數有所下降。二是食品類價格不斷上升。從漲跌構成上看,食品價格上漲是推動我區基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在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災害性天氣影響以及成品油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國主要食品價格出現普遍上漲,進而傳遞推升我區食品價格上漲。三是工業品價格上漲,通脹壓力增大。去年以來,國際原油、貴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持續上漲,並通過各種方式向國內市場傳導。受國際市場影響,國內工業生產用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價格維持高位運行,同時,水、電、氣等成本提升,價格上調壓力增大。四是受國家政策影響,糧食、住房和資源型產品價格整體上移。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政府控製節能減排的改革力度加大,國內資源性商品價格上漲將成為一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