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木筆燈花(1 / 1)

木筆燈花

卷首故事

作者:夏六七

梁安湊近雕木宮燈,看著其上的圖畫。可不多時燈忽而熄滅,畫影倏然消失,入目一片空白。

他見怪不怪,也不試著再燃燈。

反正也燃不起來。

年複一年,從來如此。每年此時他都要燃了此燈癡看,家中的丫頭見此曾笑他,走馬燈是小孩兒的玩物,他至今還不倦,也不嫌丟人。

十年前,臨安燈會。

燈火滿目,木筆亭下,小梁安遇見了這隻走馬燈。形似玉蘭,本應有圖畫的紙麵上卻未落一筆。鬼使神差地,他掏盡周身碎銀銅板,硬是買下了這燈,提了回家,稚氣的臉上滿是掩不住的欣喜。

回房後他便點了燈,燈麵上竟漸漸現出了畫,精妙絕倫,仿若天作。他驚呼,趴在案前細看。畫中是熟悉的臨安城,淡煙,別院,樓上弱冠年紀的公子,望見街上傘下豔紅的裙擺。之後公子下樓追上前去問其名諱,那執傘少女隻是回頭,淡淡答道,蘇七。

那年,那刻,年華正好,兩人尚年少。

燈麵剛剛轉動時,內裏的火卻熄滅了,變回白麵。小梁安忙抓起案上燈燭去點,卻如何也無法點燃。他意猶未盡,窩火得要摔燈,卻到底不舍,隻將其棄置在一旁。

又一年燈會,梁安憶起花燈,將其翻出,竟又能點亮。畫上不複別院,而是後續。隻是看過一段,複又熄滅。如此這般他得了靈犀,摸到某種隱秘的暗示,便每年盼著燈會,盼了十年,看了十年,故事也知曉了個大概。

公子傅淵和蘇七皆出身名門。幼時相識,一齊入了私塾讀書,幾年後二人皆是才華橫溢,名貫全城。蘇七擅畫,傅淵擅書,許作知己。她在院中研墨,他便吟詩題字,白玉蘭花下,出過多少名作。相伴逾年,情投意合。一對佳人才子結為夫妻,傳為一段佳話。

可人終是逃不過生老病死。

傅淵不幸染了惡疾,沒過幾年便撒手而去,留下蘇七獨守空閨。蘇七幾番辛苦,尋到了仙人,求得一盞神燈。仙人許是好奇人間貪嗔癡妄,便要了蘇七的一顆癡心,算是交換。

蘇七苦撐著將一生畫於燈上,望這燈能承著記憶,縱在人間顛沛流離,最終也能至有緣人處。

心血畫盡,擱筆之時她便再無氣力,就此下了黃泉。

十段丹青,十分情思,俱在梁安心中回轉,他跌回沉木椅中,回想方才看過的畫,卻不禁心中隱痛,又憶起了城中的木筆亭,出了門。

木筆亭中是一座石碑,梁安幼時隻將它當作是涼亭,並不曾上心,現如今,卻不禁輕輕撫上早已模糊的碑麵,細讀,尋找,最後指尖劃過了,傅淵,蘇七。許是情到深處,惹來世人的設亭追念?

梁安怔然,心中有個畫麵隱隱浮現。見眼角閃過一方傘沿,一片殷紅衣袂,是個女子行來觀景。

他似是怕錯過,快步繞過石碑,一如燈影中故事追人相問:“萍水相逢,鬥膽請教芳名?”

此時亭側的玉蘭花樹開得正好,那紅衣人止步回頭,似曾相識,又複歸來。

橘文泠點評:這篇能夠脫穎而出的唯一原因就是走馬燈的設定十分有趣,相應的文字也看得出作者的用心,努力創造了近似綺麗幻想的語境,描述了一個像是一段幻夢般的情節。隻是有時語句刻意雕飾太多便缺少了準確性,另外原版遣詞用句上的模仿也並非是種好的選擇,須知寫文亦如作畫,學他者生,似他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