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買到一個人的時間,你可以雇一個人到固定的工作崗位,你可以買到按時或按日計算的技術操作,但你買不到熱情,你買不到創造性,你買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設法爭取這些。
——美國通用食品公司總裁弗朗西斯(C.Francis)
倉廩實知禮儀,衣食足知榮辱。
——中國古代政治家管仲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的需求自然也如此。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Abraham H.Maslow)將人的需要分為五種不同的需求層次,並認為需要是人類內在的、天生的、下意識存在的,而且“欲望是發展的”,當低層次的需求獲得相當滿足,該需求就不再是激勵因素,而較高層次的需求便會主宰員工的行為。
其中包括:
生理需要,是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處等。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與物質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盜竊的威脅,預防危險事故,職業有保障,有社會保險和退休基金等。
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宿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讚許。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內在的自尊心。
自我實現的需要,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義。
實質上,無論哪種需求,人類都很難完全獲得滿足,但是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之後,激勵作用就會變得相當有限,或者成本代價會更高。再加上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需求也千差萬別。如當一個人處於饑寒交迫時最需要的是錢,金錢的刺激是最敏感、也最有效的,而其他刺激就沒有那麼敏感了;而衣食無憂時金錢的刺激作用自然會降低,對榮譽或社會地位等的渴求大於對金錢的渴求,精神激勵比金錢的刺激更加有效。
《莊子·秋水》中記載到,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現實中,我們的管理者與員工就像處於混沌之地兩端的儵和忽(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盡管絕大多數管理者也經曆過當員工的階段,但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員工和管理者本屬兩個不同的“階層”,而且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員工的心理所思所想又豈是管理者能夠完全明白的。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努力了解特定的激勵對象在特定的時候希望得到什麼,並“投其所好”,有針對性地給予滿足,這樣激勵才是最有效的。
在企業中最為常見的是“矩型”式組織模式,在這樣的組織結構中,人們被自然地分為不同的階層。
對於一般層麵的員工,適當金額的獎勵就可以實現激勵其努力工作的目標,因此,隻要采用獎金和津貼的方式,就可以達到激勵的效果。
基層管理人員一般都是由於工作較出色而得到提拔的員工,對這些員工來講,得到更多的認同和提升的機會是他們所渴望的。因此,公司首先應該重視培養他們,給他們提供長期的培養提高計劃,同時,給他們設計職位發展階梯,提供不斷晉升的機會。
員工隻要發展到中層管理人員這一級,基本上可以算是公司的核心人員了。中層管理人員既是公司經營管理策略執行的關鍵,也是公司能否凝聚低層員工的關鍵。對中層而言,他們的需求更多是在工作上,所以,可以給予他們獨立工作的權利、更多的專業性培訓、獲得晉升的機會;如果崗位有限,則可采取職位輪換或工作豐富化的方式,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在物質方麵,則可以考慮采用利潤分享的計劃。
除中高層管理幹部之外,企業內的技術和市場骨幹同樣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支柱,是企業需要留住的重要人才。對於這類人,怎麼樣投入都不過分。一般而言,對企業認為應當培養成企業核心成員的技術人才,可以考慮采用職位、股權而非獎金來激勵,同時考慮給他們培訓和參與管理的機會。
因此,為了使激勵機製有效發揮作用,企業必須樹立“按需激勵”,避免“一刀切”:對不同的人員、不同的時間,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即建立差異化激勵機製。
有這樣一位老板,他每次到工地去巡視時,總不忘攜帶一些“綠色口香糖”——檳榔及香煙,來慰勞現場的工人們。從激勵的角度來看,這位領導的行為,正符合投其所好的激勵原則。
假如,這位老板到辦公室去慰勞他的員工時,也是帶著這兩項“禮物”的話,相信一定不會受大家歡迎的,因為企業辦公室的員工,一般以白領階層居多,現在吃檳榔的白領階層少之又少,再加上受到拒抽二手煙的影響,大部分辦公室內都是禁煙的,所以,這兩種“禮物”在辦公室內當然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