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智謀的發展簡史(1)(1 / 3)

中華民族智謀的發展是有分期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各有其特色的智謀理論。

智謀發展的萌芽期

中華民族智謀的發展首先是經過了一個萌芽期,這就是大約在三皇五帝至夏朝的時期。這時,智謀已經在實踐中被廣泛運用了,但是提出謀、略,或者有意識地運用謀和略,特別是智謀這個詞語的出現,還是稍後一點的事。所以,我們通常說,這個階段是智謀的萌芽期。在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統治的時候已經有了智謀,人們不但已經學會了使用智謀,而且能夠創造智謀。據《儉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記載,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黃帝歸於太行山,三日天夜,天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予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萬隱萬匿,首當從何起?”玄女點化,遂得戰法焉。這雖然是個傳說,卻也說明黃帝已經開始了對智謀的研究和運用。在黃帝那個時候,一個大部落能夠統一思想,步調一致,能夠有那麼大的軍隊,有那麼多的兵器,就說明這個部落有一套統禦之術。黃帝同蚩尤涿鹿之戰時,他不但已經學會了引誘對手到對自己有利的地形上去作戰,還學會了選擇上風方向發起進攻和選擇傍晚開戰。當時蚩尤(即傳說中的九黎國君)發動戰亂,黃帝向各部落征調軍隊,展開反抗蚩尤的戰爭。黃帝深知蚩尤部族兵器較北方各部族精良,不易抵禦,但他們從南方而來,對北方的天候、地形不熟悉,故決定先退一步,先將他們引至陌生的地域,以增加他們生活和行動的困難,然後趁其戰鬥力衰退之際,再乘機攻擊。根據這一設想,黃帝先實行戰略退卻:兩軍初戰之後,主動向北引退。蚩尤隨即率部眾跟蹤追擊。進入森林蔽野的河北平原後,蚩尤部眾便因環境生疏、氣候不適、語言隔閡、敵情不明以及糧草缺乏等,行動日漸困難,士氣日漸低落。到了河北北部地區,曆經長途跋涉,軍隊已疲憊不堪,戰鬥力大為降低。而黃帝卻得天時地利之便,實力相對增加。他把蚩尤部眾引至涿鹿之野(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借助一個狂風大作、塵沙蔽日的天氣,乘蚩尤部眾遇敵彷徨之時,以指南車指示方向,率部眾向蚩尤發起反擊,一舉擊敗蚩尤。這些戰法、戰術都是有一定的智謀才可能實施的。所以我們認為,在黃帝之前,可以說人們對智謀的使用是比較盲目的。而自黃帝始,我們中華民族的智謀就已經產生了。

黃帝為中原各部族共主之後,乘戰勝之士氣和餘威,征討四方。據《史記》載:“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又載:當時黃帝曾“東至於海,登丸山(今山東境內)及岱宗(泰山),西至空桐,登雞頭(今甘肅平涼縣西),南至於江,登熊湘(熊山今湖南益陽境內,湘山在嶽陽西南),北逐葷粥,合符釜山(今涿鹿縣西北)。”可見,當時黃帝的聲威及範圍之大。

黃帝具有修德政、撫萬民、令諸侯的統禦天下的本領,以及戰涿鹿、擒殺蚩尤的軍事指揮才能。這是沒有一定的智謀水平的平庸之輩所無法辦到的。

黃帝的這段史實,許多古籍都有記載。《孫子·行軍篇》中說:“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漢書·藝文誌》裏,著錄有《黃帝》二十六篇。《尉繚子》中記述道:梁惠王問尉繚子:“黃帝‘刑德’可以百戰百勝,有之乎?”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東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豈無順時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備具,財穀多積,豪士一謀者也。若城下池淺守弱,則取之矣。由是觀之,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也……黃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這段古文的意思是,梁惠王問尉繚子:“黃帝依靠‘刑德’,可以百戰百勝,有這回事嗎?”尉繚子回答:“刑是講討伐敵人的,德是講治理國家的,並不是講天官、時日、陰陽、向背那些東西。黃帝所指的,不過是人的作用罷了。何以見得呢?譬如現在有座城,從東西攻攻不下來,從南北攻也攻不下來,這四個方向難道都沒有順應的時辰可利用的嗎?所以不能攻克的原因,是由於城牆高,護城河深,武器齊備,物資糧食積存充足,將士們心齊謀合。如果城牆低,護城河淺,防守力量弱,就能攻下了。由此看來,天官時日都不如人的作用……黃帝說:‘先去求神求鬼,(不如)先考察自己的智能’。”從這些記載中足以看出,黃帝無論是作戰還是治國,都有獨到的見解,並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