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製度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分析
資本市場
作者:宋洋 楊向榮 王曙光
摘要:QFII製度引入我國後,經過將近10年的發展,有許多方麵需要完善,筆者認為,在投資理念和盈利模式上我國可以借鑒國際資本運作方式和先進的管理模式。本文以QFII製度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對我國證券市場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並提出消除不利影響的建議。
關鍵詞:QFII製度 擴容 證券市場 影響
2002年11月7日,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自2002年12月1日起實施,這標誌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大門正式向QFII開放。我國的QFII製度從試點至今,投資額度已經曆了3次擴容,由試行階段的40億美元上限增至現在的800億美元額度。該製度將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彙入一定額度的外彙資金並兌換為當地貨幣,在專門賬戶嚴格的監督管理下投資於當地證券市場,由投資產生的股息及買賣差價等經審核後可轉換為外彙彙出。QFII製度作為一種過渡性製度安排,是在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和地區,有限度地對外國資本開放本國的證券市場,實現有序、穩妥開放證券市場的特殊通道。而韓國、我國台灣地區、印度和巴西等市場的經驗表明,在貨幣尚未自由兌換時,QFII是一種通過資本市場穩健引進外資的方式。本文在我國QFII擴容的背景下,首先對實施QFII製度成功市場進行了舉例說明,同時簡述我國QFII製度的發展狀況,進而探討了QFII製度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一、 QFII製度在新興市場國家及地區的實施狀況
在新興資本市場國家及地區,QFII製度是開放資本市場的一項過渡性製度,它最先在我國台灣地區及韓國、印度、巴西等國家設立和實施,其中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最為成功。
(一)我國台灣地區實施QFII製度的經曆
我國台灣地區對外國投資者開放主要經曆了以下階段:(1)1983年至1990年,該地區主要采用開放境內投資信托公司,募集海外基金投資台灣地區股市的間接投資方式。(2)1990年至1996年,台灣地區逐步開放直接投資,采用資格控製的方式,允許QFII經審查後直接投資於證券市場。當時,台灣地區對外國機構投資者的審查要求主要包括資格條件、投資金額、持股比例、資金彙出、彙入期限等方麵。(3)1996年到目前為止,台灣地區完全開放直接投資,同時全麵開放投資信托業。
(二)韓國實施QFII製度的經曆
1985年之前,韓國股市持續低迷,在實施QFII製度後的5年內,韓國股市上漲了5倍多,其資本市場得到了很快的發展。韓國首先通過推出兩個合資的開放型國際信托基金,由此從境外吸引資金並投資於國內市場,最後韓國用11年的時間從間接開放過渡到有限製的直接開放。我們從韓國市場的發展曆程可以看出,QFII製度加快了證券市場製度的國際化,使韓國證券與國際市場更快的接軌。
二、我國實施QFII製度的基本情況
2002年我國推出QFII製度初期試點,QFII總額度為100億美元;2007年,根據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成果,外管局將QFII投資額度增加了200億美元,總額度增加到300億美元;今年四月份,增加投資額度500億美元,總額度增至800億美元。
目前有158家境外機構具有QFII資格,其中23家商業銀行,13家證券公司,82家資產管理公司,11家保險公司,29家其他類機構。從地理位置上看,QFII分別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76家,歐洲48家,北美32家,澳洲2家。129家QFII累計245.5億美元投資額度經外彙局批準,其中104家QFII已彙入資金進行投資運作。到3月23日,所有QFII賬戶資產合計2 656億元,其中股票、債券(國債、公司債、可轉債)和銀行存款占比分別為74.5%、13.7%和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