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妙處就在於導演並沒有將克裏斯徹底地至於絕境而不顧,因為他用克裏斯托弗這個角色將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重新地支撐起來、將克裏斯失落的希望和信心重新喚醒,把居無定所的父子倆牢牢地結合在一起,激勵著克裏斯堅定地走在了為他自己和兒子追求幸福和實現夢想的道路上。當代家庭的職能不僅僅隻是當初的生育子女這般簡單,如何將子女撫養成身心健康的社會人這方麵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這是父母必須承擔的社會和法律責任,所以家庭的變故並沒有讓克裏斯忽略了對於克裏斯托弗這方麵的引導。當克裏斯無意的話傷害了克裏斯托弗對籃球的興趣時,他向孩子道歉並鼓勵他,“不要讓任何人對你說你會一事無成,即便是我也不能這麼說。你隻要有夢想就要去保護它。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們會當然地說你也做不到;那麼如果你想有所為,那麼就去做,不要遲疑。”另外,孩子對於爸爸在精神上的支持卻是他整個拚搏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影片中克裏斯托弗給克裏斯講述的關於上帝的故事完全是影片的點睛之筆。
瑪麗安妮在《美國文化導論》一書中說:“理想的美國家庭是一個合作組織,它幫助每一個家庭成員實現他的願望、滿足他的需要,相互關愛,不斷提供精神和感情的支持。”家庭被美國主流社會視作個人追夢的經濟基礎和精神支柱,是重要和專一的中層組織。克裏斯和兒子的相依為命和相互扶持是家庭社會文化功能喪失的年代裏尋求美國夢的保障。
二、社會中層組織的支持和美國夢
克裏斯的夢想能夠實現還取決於其它中層組織:股票交易公司和教堂。正如塔瑪拉認為,“在工業化的影響下,家庭的許多社會功能被轉移到其他社會組織。”影片中的股票交易公司和教堂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社會支持作用。
在1980年代的美國,種族隔離徹底取締、種族衝突緩和以及交流增多。電影中的股票交易公司是這些積極成果的體現,因為它對克裏斯的支持和幫助是美國社會強調自由與平等精神的體現。同時作為重要的中層組織,股票交易公司在機會的呈現、人才的選擇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麵給予了克裏斯追求夢想的重要保障。首先,美國核心價值所倡導的平等並非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平等,而是賜予美國人平等追逐夢想和幸福的機會。電影中的股票交易公司所提供的實習生機會是不分種族、性別和年齡的,這種平等機會的呈現是克裏斯敲開他美國夢的前提。其次,白人經理是將克裏斯引領到實現美國夢的人,同時公司又不存在對學曆的偏見,加之克裏斯對職位的渴望、突出的數學能力以及人際協調能力,所以將他錄取為實習生。最後,公司內部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協助著克裏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公司的領導將自己和克裏斯放於平等地位,即使是公司的高管,向克裏斯借了錢也如數奉還給他。總之,作為中層組織的公司,在機會平等方麵給予了每個美國人相同的上升渠道和空間,很好地維護了克裏斯追夢的機會。
西奧多·凱琳和理查德·諾伊豪斯在《社會中層組織:民主多元化社會的風向標》指出:宗教以及教堂的影響力在普通美國人的生活中持續增加,各種宗教組織毫無疑問構成了這個國家最大的誌願者網絡,它們將自己的精力多集中於公共服務、社區發展以及社會救濟工作。破產後的克裏斯隻能“盡可能快的完成我的工作,在五點之前必須到教堂之前排隊,因為隻有在那裏才能得到一份免費的晚餐和容身之所。這時的教堂就起到了撫慰克裏斯心靈以及給予他希望的職能,因為它沒有嫌棄過任何一個落難的人。教堂也起到了承載和傳遞社會價值的職能,因為大多數美國人都將自己的價值觀歸於宗教原因,並將個體的身份認同也同宗教聯係在了一起。電影臨近結束時,教堂裏的聖歌如此唱到:“獲得自由就要翻越高山……但是,主啊,請不要把這些山峰移走,而是給予我攀爬的力量,因為你已經向我許諾讓我的夢想成真。”克裏斯聽著這些歌聲,眼中噙滿了淚水,因為這些詞句反映了克裏斯的經曆。他沒有因自己的狀況而絕望,因為現實就該如此;他也不能放棄,因為隻有憑借自己信念才能翻越高山、滿足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