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媒體時代,紙媒體如何創新發展(2 / 3)

正如《華西都市報》總編輯劉為民指出的:“傳統報業在信息上的條理性和選擇性、內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信息的原創性等方麵具有優勢,是新媒體難以複製和克隆的,傳統報業可以借此彌補自己的劣勢”。紙媒體的優勢就在於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麵對新的生存環境,紙媒體要想突出重圍,就要首先確保紙媒體的傳統優勢,進一步發揮和鞏固這些優勢。樊傳果在《新媒體衝擊下的報業發展戰略》一文中指出,“傳統報業要轉變弱勢,強化優勢,再造報紙‘內容為王’的核心競爭力”④。紙媒體要用整理有序的信息、原創的內容、以及權威有力的觀點評論,來應對這場挑戰,發揮品牌的作用,擴大社會影響力。

三、新舊媒體融合下的全媒體運營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個關鍵變革》一文中指出,全媒體是指一種業務運作的整體模式與策略,即運用所有媒體手段和平台來構建大的報道體係。如今,各種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和手機等人們日常所能接觸的媒介,都是全媒體的終端渠道。所謂全媒體時代,就是將這些渠道所能表達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全部結合起來的新聞報道方式。

雖然新媒體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猛,但是全媒體運營下的紙媒體發展卻並非盡如人意。《南方傳媒研究》編輯吳自力認為:“傳統媒體為什麼熱衷於發展全媒體,真的隻是應對新媒體的挑戰?新媒體的咄咄逼人隻是傳統媒體發展全媒體的外因,更深刻的內因源自於中國傳統媒體被久久壓抑的發展本能。”

喻國明教授指出:“中國的媒介業(包括報業)在此番‘涅槃’式的洗禮之後,通過體製機製的創新、通過盈利模式的再造、通過數字化表現形態的整合,一定會迎來‘爆發式’發展的新局麵。”⑤其中數字化的表現形態,正是如今許多報業集團所倡導的“全媒體”的運用。而全媒體的真正運用必須具備各方麵的條件。

第一,技術上的要求。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設備上要求媒體具備能夠實現全媒體的硬件條件;二是技術人員的要求,全媒體時代的記者不再是簡單的用筆和鍵盤記錄,還需要有對全媒體技術的全麵掌握。

第二,經營上的要求。全媒體不是簡單的將各種渠道、各種信息類型的堆砌,而是需要專業、高素質的經營人才進行全麵整合後的信息的營銷。隻有在經營上合理有效,才能真正實現全媒體運營。

北京青年報社社長張延平在《2008中國報業年會綜述》上指出:“未來不是新媒體吃掉傳統媒體,而是走向融合,誰融合得快誰就能占得先機。⑥”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勢必帶來的是全媒體的全盛時代,傳統媒體需要以挑戰者的姿態在這場融合之中扮演主動的角色,才能將新媒體的衝擊,轉化為前進和發展的能量。

四、主動應對人力資源的挑戰

全媒體,勢必會改變傳統媒體信息生產銷售鏈的每一個環節。全媒體時代,意味著報業不僅僅和新媒體保持著競爭的關係,更可以是合作關係。由此,紙媒體的應對表現就不應該是受到威脅的消極防禦姿態,而應該是全方位的積極應戰者。這其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麵,就是人力資源的挑戰。

1、培養全媒體時代的采編隊伍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不可小覷,但新媒體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傳統媒體發展的助推器。正如培養采編隊伍上,紙媒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力量來整編和擴大自己的采編團隊。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通過網絡、手機等手段完成了對整個災難現場的直播式報道,這一事件顛覆了傳統的報道形式,是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聞提供者的開始。2008年汶川地震,許多現場第一手資料都來自非專業人員。傳統媒體在麵對這一情況時,要做的並非是與這些人員競爭,而是成為非專業人員提供新聞的平台,使更多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在新聞報道中得以麵世。這種做法,不僅能夠改變過去報業人員單一的信息獲取渠道,還能夠節約成本,使原本是受眾的一批人參與到新聞的生產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