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年》所讓我們看到的正如書雲對於西藏一年給她留下了的回答,“西藏既不是想象中的香格裏拉,也不是等待拯救的蠻荒之地”。她希望她的影片和書“能夠生動而細膩地傳遞出藏族同胞的心聲,讓世人真正了解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貼近群眾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要做到“三貼近”,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貼近群眾。貼近群眾就是要紮根於群眾之中,與群眾進行麵對麵的交流,感受群眾的冷暖安危,想群眾所想,說群眾所說,與群眾血脈相連,最終贏得群眾喜歡與信任。
《西藏一年》劇組在西藏呆了整整一年,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江孜拉則居委會,有助於他們更好地融入群眾的生活。首先從傳播者來說,導演書雲對西藏有著多年的文化研究,她在牛津大學時,閱讀了大量的關於西藏的著作,並師從著名的藏學家邁克·阿裏斯,開始學習藏語,有多次進藏的經曆。她也十分熱愛西藏這片土地,在西藏拍攝的一年中她和當地人結成了朋友。並且他們的攝影師中多數是藏族人,對藏族的語言和文化都是非常熟悉的,還有非常了解當地的藏族助手邊巴的隨行,加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鼎力相助,使得他們最終能夠順利與當地人接近、熟悉、了解並進行拍攝。
導演通過田野調查的方法拍攝該片,采用了參與觀察的方法,即與被拍攝對象共同生活,從中觀察、了解與認識他們的文化。在拍攝過程中,他們更多的是致力於拍攝真實情景,而不是去幫助被拍攝者解決問題甚至主張權利。例如包工頭打拉巴一耳光的鏡頭,或是對拉巴侄子歐珠病重的拍攝。但是他們在拍攝後曾為歐珠開刀的事進行募捐,這樣才不會破壞紀錄片的真實性。
從拍攝對象來說,他們選擇了醫生、鄉村婦女主任,法師、僧人、包工頭、飯店老板、三輪車夫,相對來說比較全麵。這群普通藏族人的酸甜苦辣、他們的困惑與掙紮,他們的虔誠與企盼是能夠代表大部分藏族人的。在該片中,我們看到了藏族人在社會轉型中所麵臨的困惑與掙紮,如通過十一世班禪對白居寺的視察,我們看到了西藏宗教的現狀,特別突出的是次成小喇嘛與師父頓珠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有拉巴的侄子有重病卻沒錢治療,次旦家的孩子晉美與旺嘉考上大學卻沒錢交學費等等這些現實問題。
當然《西藏一年》也有不足之處,但是在現有條件下,《西藏一年》所做的已經算是一次前無古人的突破,光是拿到了政府允許在西藏拍攝一年的許可便是迄今為止最長時間的拍攝許可。□
參考文獻
①王堯,《〈西藏一年〉從BBC到CCTV的幕後》[J].《中國電視》,2009(7)
②羅以澄、呂尚彬:《中國社會轉型下的傳媒環境與傳媒發展》[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③黃克猛,《紀錄片的曆史文化責任:從“對外宣傳”到對外傳播——以〈西藏一年〉為例》[J].《東南傳播》,2012(12)
④倪祥保、李彩霞,《〈西藏一年〉:沉靜的紀實與思考》[J].《中國電視》, 2009(11)
⑤周岩,《用平衡的手法講述西藏故事——從〈西藏一年〉看涉藏報道的國際表達》[J].《對外傳播》,2011(4)
⑥王妍妍,《紀錄片〈西藏一年〉的文化人類學視角》[J].《美與時代(下)》,2010(8)
⑦王慶福,《評五集紀錄片〈西藏一年〉》[J].《電視研究》,2009(11)
⑧書雲:《西藏一年》[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⑨張舵,《涉藏紀錄片的轉型策略探討——以〈西藏一年〉為例》[J].《東南傳播》,2012(8)
(作者:均為西藏民族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