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自當理性發聲
新論摘編
2013年12月2日一起“老外街頭扶大媽被訛詐”的新聞頗引人關注。無他,就是因事件發展一波三折:當眾人初讀完報道,正欲借該婦女之“行徑”痛斥國人劣根性時,卻隨著當事人的發聲和其他目擊者的證言,情節陡然而轉,媒體又將焦點直指老外——說撞人之事是有的,婦女的行為並非訛詐。於是,眾多網民和媒體旋即陷入尷尬,讀者也如墜雲霧,分不清事實究竟為何。
麵對網絡傳播的洶洶來勢,傳統媒體認為自己之所以陣地失守,無非是輸在了速度上,於是開始盡可能地搶時效,一個事件甫一發生,隻要被其認為能抓住眼球,就會被收羅進版麵上或鏡頭中。如此一來,時效是有了,真實性卻難以保障。身為媒體從業者,不應視為平常,而當捫心自問:這樣不問來由地發聲,究竟是否合適?
社會越是浮躁,傳統媒體越是應該擔當起維護輿論理性的責任。失去對真相的探尋,所有的情緒和表達都是不負責任的。當一個事件突然發生,多數民眾還是傾向於從傳統媒體中尋找權威和理性的聲音。這對於傳統媒體,無疑既是鼓勵,亦是壓力,既不能缺位,也不應亂發聲,而當始終固守媒體應有的良知和操守。(冉一村/《中國新聞出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