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售死者(2 / 2)

我叫****,那個往心愛的人頭上潑油點燃的男人。她十六歲,我很愛她,她卻總是欲擒故縱,甚至給我戴綠帽子,所以有一天,我告訴她,我會讓她生不如死。我用可樂瓶盛了滿滿一桶油,從她臉上潑了下去,用打火機點燃,哈哈,她也終於和我長得一樣醜了,她終於不能夠在我麵前昂起她高傲的頭,賤婊()子。

他出現了,他告訴我“愛情就是往彼此的傷口上撒鹽,再燃凶一些,你可以從我這買一顆子彈。”

所有的因,都有果,有些果,沒有因。惡行不因被施惡者善良就停止,這才是罪惡的終極定律。兩個人相愛的時候並看不到對方的缺點,那是因為愛情的開始是完美的。而隨著事情的一再發展,戳破愛情的肥皂泡,很多白雪下的陰霾就顯露了出來。嫉妒、濫情、謾罵在這個階段恰如其當地一一展現。

陳安琪是這裏的王,一個虛擬的小圈子,這裏,所有的人都是她的百分百戀人,而她正是意見領袖。這個圈子裏,每個人用自己最寶貴的時間和財富換取最無稽之談的,一點關注。

她用一點虛偽的關愛、甚至隻是追隨者鑄成的城牆,收買人心。如果自己的金手指指向何方,那個人就會被自己的擁護者網絡暴力,像一頭獠牙被拔光了的獅子,也像鬥敗的狗。這裏,沒有正義和邪惡,隻有一群嫉妒和分不清虛幻與現實的,發瘋了的女人。她構建等級並激發追隨者們的情感——希望、苦惱、妒忌、認同。有了虛擬網絡這個平台,這些很少為外人察覺與關照的基本情緒就可以在此正兒八經擺上台麵,甚至放大。陳安琪幾乎是個天生的社會心理學高手。

也許一個人心中總要有個現實的神。事後回憶,多位受害者都認為自己當時是著魔了。她們瘋狂地信任陳安琪,為她爭風吃醋,為她吵架,為她拿出家裏的所有積蓄。一位曾經在現實中與陳安琪結伴去廣州的人說,“當時我才發現陳安琪是一個很能吵架的人,在火車上誰碰她一下,她就能指著別人鼻子罵半天。”在虛擬網絡,她卻為人和善,從來都沒和人紅過臉,有什麼糾紛也都是客客氣氣。“後來想想也明白了,在虛擬網絡,她就是王,還需要她親自吵架嗎?”

現實中難以逾越的心理落差在此多少獲得彌補,但代價隨之而來。死亡的銷量增長了。

把感動交給憤怒,把中國交給外籍中國人,把強權交給老百姓,把老人交給浮躁的青一代。

是的,死亡,該有多少詩人歌頌死亡,欺淩弱者、歧視單身、名人濫情始亂終棄、救人反稱溺水而亡,挑動嫉妒和虛榮心的騙子,醜惡地作秀,你把醜惡的取出來再放回去,得到了永恒的黑暗。

注:拒絕查水表。以上案件借鑒於趙忠祥案、周岩案、張儀詐騙北京大媽案。“純白”靈感自愛麗絲夢遊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