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總導演|石強
在某種意義上,紀錄片《互聯網時代》既是一個浩大的創作工程,也是一次漫長的研究曆程。從2011年啟動到2014年播出,我們的拍攝足跡遍及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采訪了互聯網各個領域的精英近200人。本片也是全球首部係統反映互聯網發展、影響的大型紀錄片。
互聯網是個非常大的故事,它跨越將近半個世紀,影響覆蓋全球近一半的人口,要把這個大故事的骨架和要點梳理出來已屬不易,再選擇最典型的故事、獨特的視角加以呈現就更具挑戰。係統、全麵反映互聯網對人類社會深遠而廣泛的影響,需要更加宏大的視野,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各方的跨界合作。所以,《互聯網時代》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媒體和互聯網業跨界合作的產物,需要來自各行各業的人通力合作,無論他們是身處互聯網行業、熟悉互聯網的來龍去脈、深諳互聯網精神,還是處在傳統行業中、行走在推動傳統產業改造變革的道路上。開放與分享,不隻在互聯網領域發生,而是一個時代的必然。
我和餘晨先生的緣分就源於此。他曾在矽穀工作多年,熟悉互聯網起源和騰飛的這片沃土,同時深諳中國文化,並擁有在國內成功進行互聯網創業的經驗——由餘晨和唐彬聯合創立的易寶支付到2014年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而他對互聯網的深刻理解也絕不止於支付這一互聯網化程度較深的行業,更不止於產業,我們的交流常常從技術到文化,在一場場討論甚至爭吵中,去蕪存真,挖掘要點。
事實上,早從2010年開始,餘晨就開始為我及我電視圈的朋友陸續做有關互聯網的培訓,幫助我們超越技術和商業,從更為廣泛的人文視角去理解互聯網。在《互聯網時代》啟動的2012年夏天,在北京三裏屯路邊的酒吧,我們共同討論互聯網與蒸汽機帶來的變革的異同;在隨劇組赴美國采訪拍攝前,餘晨同我們一遍遍分析采訪提綱;拍攝過程中,我們不斷通過微信、郵件商討拍攝內容,期間,餘晨曾因高強度、過於密集的采訪工作一度出現幻聽……他視自己為劇組的一員,不僅出於友誼,更出於身為互聯網人對這樣一個題目的喜愛和期望。在《互聯網時代》創作的三年時間裏,這種無私幫助、支持不勝枚舉,互聯網共同參與、開放而無邊界合作的精神就如餘晨為我們推薦的埃裏克·惠特克(EricWhitacre)的網絡虛擬大合唱一樣讓人動容。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在《互聯網時代》播出後曾表示,“這是未來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時一部重要的作品”。確實,我們並不是在製作一部簡單的紀錄片,而是在書寫人類曆史上最宏大的史詩之一。這部史詩雖然隻有不到半個世紀的曆史,但其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人類曆史過往眾多輝煌的篇章。身在其中的我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記錄者,也非常榮幸能以開放組織的形式,與諸如麥天樞、段永朝、餘晨等來自各行業各領域關注互聯網、推動互聯網發展進程的精英合作,最終呈現出新興的技術力量和它塑造的時代,讓這個節目的影響遍及幾億人口,推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正身處前所未見的時代變革之中,這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和未來。
很高興餘晨能將參與《互聯網時代》的記憶和心得凝結成這本《看見未來》。在紀錄片《互聯網時代》最終亮相的近140位嘉賓中,有80位來自美國,而其中40位互聯網曆史上的標杆人物都是餘晨采訪的。從推動互聯網誕生的幾位互聯網之父到繼喬布斯之後矽穀的新精神領袖埃隆·馬斯克;從Web 1.0時代的楊致遠到Web 2.0時代的馬克·紮克伯格、裏德·霍夫曼;從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到世界頭號黑客凱文·米特尼克……這些互聯網曆史締造者對互聯網的親身闡述是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全書的敘事有如中國水墨畫,寥寥幾筆就點到傳神之處,勾勒出了互聯網發展的洪流趨勢和精神要旨。
在熱議互聯網的今天,正需要這樣一部紀錄片和更多這樣的著作。互聯網,有著如凱文·凱利描述的“類生物”的進化,時刻發生著各種可能性,我們未知的遠遠大於已知。回首曆史,隻為更遠地看見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