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經理人員更換的檢驗結果表明:總體看來,當企業經營業績低劣時,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而不是總經理)往往被解聘,但公司的經營業績在更換總經理或董事長後都沒有得到顯著改善。本書分析認為,董事長可能是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起主要作用的高級管理人員。另外,該結果還說明,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雖然不能容忍不稱職的經理人員一直留在公司,但卻不一定能夠選聘稱職的經理人員予以替代。
(5)政府部門控股的上市公司與其他類型大股東控製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效率上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檢驗結果表明,政府部門控股的上市公司在業績低劣時比其他大股東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更換董事長,並且公司業績在更換董事長後的改善程度也顯著高於其他公司。另外,在沒有更換董事長的樣本公司中,政府部門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也顯著好於其他公司。本書分析認為,或者是上市公司的改製程度,或者是國有企業的內部人控製導致了上述差異。
(6)股權集中度對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有顯著影響。檢驗結果表明,無論是“股權製衡類”上市公司還是“一股獨大類”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越高。但在控製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後,“股權製衡”類上市公司無論在更換董事長或企業績效方麵都表現出顯著強於“一股獨大”類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
(7)董事會規模對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沒有顯著影響。本書分析認為,這或許是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主要由股東代表構成,董事會成員之間的協調和溝通主要是基於各董事所代表股東權利的大小,而不是基於董事本人的能力和學識。
(8)董事會成員的持股數量對董事長的更換沒有顯著影響,但與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從而說明,提高經理人員的持股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
(9)非經理董事的比例與上市公司的企業績效並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但卻顯著影響董事長的更換。檢驗結果表明,非經理董事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董事長的更換與企業績效的關係越弱。本書分析認為,該結果是對國有企業內部權力鬥爭的反映。
(10)董事長同時擔任控股股東法人代表的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顯著好於其他公司,兼任總經理或控股股東法人代表的董事長比其他董事長更不容易被更換,但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或控股股東的法人代表並不影響董事長更換對企業績效的敏感係數。本書分析認為,以上結果是由於,同時擔任控股股東法人代表的董事長的工作表現受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更多,從而這些公司的控股股東更傾向於向上市公司輸送利益或更少地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
總結上述發現,本書的基本結論是:
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受股權安排和董事會特征的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