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民幣國際化與對外貿易的相互影響
國際經貿
作者:戴月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反響越來越強烈。本文從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背景和發展曆程出發引出對外貿易與人民幣國際化的相互關係,剖析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總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 貿易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相互作用
一、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背景
“人民幣國際化”即人民幣跨越國界,逐漸擴大其流通的範圍,成為普遍認可的國際貨幣的過程。“二戰”以後,“布雷斯體係”體係的確立使美元成為全球範圍內使用最廣泛的結算和儲備貨幣,凡是以美元為結算方式的國際貿易,美國都會從中抽取稅率和手續費,通過其大量發行美元獲取了巨大的利益。隨著貿易的發展,美國對外負債日漸增多,美聯儲開始啟動量化寬鬆政策,大量增印美元,將通脹和危機成本向全球轉移,減輕債台高築的壓力,給其他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貨幣政策帶來極大的挑戰。最終,美國產生了次貸危機,不僅使其國內蒙受損失,危機更普及到世界,成為金融海嘯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至此,各國貿易以及國內經濟都受到影響,各國對美元逐漸喪失信心,國際貨幣體係改革得到各國強烈的呼應。日本也與1978年開始推進日元國際化的進程,但最終還是因其國際地位不穩,日元很快敗下陣來。因此,需要一個擁有一定國際地位的大國站出來發展國家貨幣。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和綜合經濟實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呼籲“去美元化”,讓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中國近年來在經濟方麵的表現日益突出,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對此次危機中的各受害國給予了支援,政府更是控製住了人民幣的貶值,帶給投資者信心。為了防止危機再次發生,各受危機打擊的國家與中國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域經濟合作機製,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往來,奠定了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基礎。越來越多的貿易往來,麵臨以美元為媒介的兌換機製產生的中間做市商的成本,直接兌換的願望更加迫切。然而,有這樣的願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達到國際貨幣具備的條件:包括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在政治和經濟上做到對內統一、對外實現完全的自由兌換,從目前來看,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我國才具備前兩個條件,人民幣國際化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
中國已經實現與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馬來西亞、香港、日本、歐盟、美國實現直接貨幣的兌換。而近日李克強總理訪問英國,授權建設銀行掌管倫敦區的人民幣清算行,加強了人民幣與英鎊的直接兌換,人民幣國際化樹立了新的裏程碑。雖然我國人民幣使用基數低,但發展迅速,增長率高,前景無限。從以下幾個方麵我們來看看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
1.法律法規的完善
在金融危機之後,針對以美元和歐元等國際貨幣變動引起的彙率變動,從2009年7月起發布了一係列法律法規,先是發布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之後又相繼出台了相關《暫行辦法》和《通知》等,這些文件逐漸完善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係統,使之有法可依。基本形成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政策框架。鑒於對外商直接投資和合格境外投資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困擾,相關法律正式發布,準許境外投資者和合格境外投資商以正當的途徑獲取的人民幣在中國境內進行直接投資行為。至此,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的政策環境已基本具備,正在並將不斷具體完善。
2.離境人民幣支付與結算的發展
離岸人民幣業務的興起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條件,離岸人民幣市場先後在香港、俄羅斯、倫敦發展壯大起來。其中,香港的人民幣結算業務的發展尤為顯著,2007年6月,人民幣離岸債券市場在香港建立了,香港憑借自身特殊的政策優勢使得人民幣離岸市場更是取得飛速進展。人民幣國際化不斷邁出新一步,今年5月,俄羅斯和中國簽署了針對盧布的直接結算協議,隨後的一個月,英國還簽署了人民幣對英鎊直接交易協議。中國還將有望與法蘭克福銀行達成協議。
隨著國家開放程度越來越明顯,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上升以及服務貿易的興起,中國與韓國、新加坡等地的旅遊業發展如火如荼,帶動了人民幣輸出和流入,而中國與東盟地區國家的經濟貿易來往也大大地提高了離岸人民幣的發展,在這些地方,人民幣成為僅次於美元的交易結算貨幣,有“第二美元之稱”,其地位可見一斑。在歐美等國也有較為突破性的發展。2012年4月18日,五所銀行新計劃的開始奠定了人民幣業務在法蘭克福、倫敦等金融中心的蓬勃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