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信達公司作為商業化轉型試點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改製和發展都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之際,《好銀行?壞銀行!》作為信達公司資產管理案例精選第六輯,呈現在大家麵前。
過去二十餘年是金融危機爆發最頻繁的時期。在此期間,世界許多國家都經曆了金融危機的考驗,其中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就有亞洲金融危機和由美國次貸危機演化而成的全球金融危機。總體上看,金融危機呈現出爆發越來越頻繁、成因越來越複雜、影響範圍越來越廣、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破壞性越來越大等特點,給有關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多年來積累的財富毀於一旦。
危機發生後,有關國家普遍采取了包括注資、降息、提供流動性、全額保障存款、重組銀行、接管問題金融機構等危機控製措施。為從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機,大部分國家都采取了建立“壞銀行”,作為有效隔離和處置不良資產、恢複金融體係功能的治本措施。
金融資產可以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優質資產;一類是不良資產。當金融機構出現問題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時期,為避免不良資產或“有毒資產”汙染優質資產,需要將前類資產從銀行中剝離出來,兩類資產分別由“好銀行”和“壞銀行”經營。因此,“壞銀行”是指管理不良資產的專門機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好銀行”則是經營優質資產的銀行。
“壞銀行”的概念雖然簡單,但具體操作起來卻很複雜。既有完全集中式的全國獨家機構,也有分散式的各家銀行自設機構;既有政府機構,也有市場化公司;既有按市價剝離的經營型公司,也有按麵值剝離的承債型機構;既有快速處置機構,也有企業重組機構;既有短期機構,也有常設機構。盡管如此,“壞銀行”的建立和運作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壞銀行”都得到了國家政策和法律支持,都要完成多元化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都廣泛運用了市場化的處置手段等。特別是,經過“壞銀行”的運作,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乃至全球範圍都形成了不良資產市場。我們從這些“壞銀行”案例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易受金融危機衝擊、中介體係不甚發達的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資產管理公司最終都成為沒有固定存續期限的“壞銀行”。
信達公司誕生於亞洲金融危機後期,正是亞洲許多國家建立“壞銀行”的高峰時期。11年過去,當信達公司完成政策性不良資產處置並實現改製之時,在世界範圍內又出現了建立“壞銀行”的浪潮。信達公司在建立時,借鑒了包括美國重組信托公司在內的“壞銀行”經驗。信達公司的成功運作,同樣也給世界其他國家建立“壞銀行”提供了寶貴經驗。
為總結過去二十餘年全球“壞銀行”運作的經驗,為今後國內外大規模處置不良資產提供有益啟示,金融風險研究中心從2010年4月開始整理全球“壞銀行”案例。經過半年多的整理、加工,我們選擇了12個案例,彙編成《好銀行?壞銀行!》。這些案例涵蓋20世紀90年代初期、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三個時期,包括美國、瑞典、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英國、愛爾蘭、瑞士、德國、中國等11個國家,基本上反映了全球“壞銀行”運作的脈絡和演變規律。
目前,信達公司正在加快改製轉型的步伐。信達轉型,轉變的是機製和觀念,不變的是社會責任。作為國家“金融消防隊”,信達公司將繼續胸懷服務社會理想,堅守誠信為本理念,努力發展成為以不良資產經營為核心,以金融服務和資產管理為重點的綜合化、國際化的金融集團,為國家化解金融風險,為客戶提供全能服務,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為員工搭建發展平台,為社會承擔更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