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理論的學術研究道路上,中國學者的貢獻和力量相對弱小,這自然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對落後和我國管理學者學術研究曆史相對較短有較大關係。從近幾年我國管理學者所展開的研究來看,我們的學術研究逐漸在向國際化、規範化和前沿化方向發展。與上世紀80、90年代不同,過去中國管理學者的很多研究多局限在對西方一些理論的闡釋和具體的應用研究上,在理論 貢獻上常常是捉襟見肘,在研究方法上也是非常壟斷和含糊,沒有有效的將西方管理學者推崇的一些實證研究方法和科學化的質化研究方法引入到管理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上來,這就使得我們的研究成果缺乏科學性,同樣也使得我們的理論貢獻稍遜一籌。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曆史的也有現實的,改革開放初期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的學術研究還處於閉門造車階段,因而國內不少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社會科學研究還停留在描述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策提出的基本思維之中。令人高興的是,近年來,在管理領域的新興學術力量開始逐步使用西方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的管理問題展開研究,不少學術團隊開始把目光集中在管理領域頂級期刊的學習和閱讀上,國內不少學者也開始在全球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當然這與不少從國外歸來的學者的傳、幫、帶有著密切關係,也與逐漸發達的信息技術有關。現在我們獲取的很多前沿研究資料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滯後期越來越短,甚至有很多前沿的研究資料與西方發達國家都是同步的,這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的科研水平,也縮短了中國學者在社會科學領域與西方學者之間的距離。目前國內很多年輕學者正逐漸把社會科學領域的前沿問題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研讀西方的最前沿的研究資料已經逐漸成為這些年輕學者把努力進行的工作,這無疑是令人欣慰的但也是讓人擔心的。欣慰的是我們的研究正逐漸規範化、國際化、前沿化,擔心的是過多的關注西方我們可能就忽視了本土的成長環境和過分的關注用最為新潮的方法來研究管理問題而忘記了方法本身的適用性。
張建宇博士從2004年就開始關注企業內部執行問題,並力求從不同視角和層麵去展開研究,在該方麵已經有著較好的前期積累。破壞性創新本身是美國哈佛大學Christensen教授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Rebecca M。Henderson教授和哈佛大學的Kim B。Clark教授的結構性創新(Architecturai Innovation)發展演變而來,顯然Henderson、Clark和Christensen在研究創新問題時更多的關心企業在遭遇不連續性技術變革或自身根基發生變化時的未來發展問題。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當發展的根基發生變化時,企業應該如何保持其自身的執行力才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張建宇博士敏銳的發現了這一亟需解決的矛盾,並以此作為研究問題的起點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六年的潛心研究和資料積累,使得該書終於得以麵世,《破壞性創新與在位企業執行力的困境突破》一書較好的從現實中找到了問題,並進行了理論推演,使得本書的研究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也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在研究方法和理論選取上作者注意到了方法的適用性,因此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對管理學術的一個貢獻,也是對企業管理實踐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的模式。
全書研究的中心點在於尋求基於破壞性創新情境的企業執行困境及其突破的一般規律性上。研究資料的收集和問卷設計經過了反複推敲和驗證使得本書的前期研究基礎較為紮實,研究過程中作者通過對現實管理問題的觀察進行了初始假設和推理,通過數據驗證多次對原有假設和模型進行了修正,並最終得到了符合數據驗證的模型並在管理現實中尋求到最為合理的解釋,從而為謀求發展而進行創新的很多企業在保持和提升其執行力上找到了可以借鑒的依據。全書架構合理、邏輯嚴謹、論證數據充分,研究結論令人信服。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企業同時保持卓越運營和長遠發展都有著很強的指導價值,該書的研究在執行力研究領域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謹以此做序,並向讀者推薦!
張英華(簽字)
2010年6月